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搐)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多在2~15岁间起病,7~8岁占高峰。男孩多见,男女之比为3~9:1。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多趋势,成为儿科门诊的常见病。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肉(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语言障碍。其起病形式多数是从眼、面肌开始抽动,如眨眼、歪嘴动作,而后逐步向肢体近端发展,而涉及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动,从简单性运动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一般多从头面部发展至颈、肩、上肢、躯干及下肢。抽动形式可能改变,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首发症状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这一类症状往往在精神紧张时或躯体病后加重,注意集中可暂时减轻,主观努力可短暂克制,睡眠时症状消失。鉴于;多种抽动症;秽语症;为本病的二大特征,故命名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临床上,通常是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自主抽动或发出异声,甚至伴发某些行为障碍而前往医院诊治,多见的如孩子频繁的出现清嗓、咳嗽、做出鼻吸气声、吐痰声、哼声、犬叫声、啊叫声等,简单性运动抽动常有眨眼、眼球转动、努嘴、翘鼻、伸舌、转头、点头、伸脖、张口、耸肩、挺腹、吸气等,甚至出现冲动性触摸人或物、刺戳动作、踝脚、似触电样全身耸动、走路回旋、转动腰臂、蹲下跪地或反复出现一系列连续无意义的动作。严重者又伴发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强迫思想、冲动、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学习困难以及情绪障碍。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根据病史和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主要依据(ICD-10标准):
1、起病大多在2-15岁之间。
2、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
3、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
4、能受意志控制数分钟~10数分钟。
5、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
6、抽动一天内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一年以上,且在同一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二个月以上。
7、排除风湿性舞蹈病、Huntington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急性运动性障碍、癔症痉挛、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儿童精神分裂症及其他椎体外系病变。
在治疗是西医多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抗多巴胺能活性药物泰必利,肾上腺素能药物可乐定等,但由于西药只能对症性的控制抽动症状,且控制的时间较短,停药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抽动,加之西药的副作用较大,所以疗效并不理想,缺少长期应用的疗效保证。另外,心理治疗、放松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也有一定疗效。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其基本思想,贯穿于中医诊法,辨证,治疗的理论体系中。中医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体,即重视人体某一部分的病变对其他各部份的影响,既注意脏、腑、形、窍之间的联系,也注意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同时认为人和自然界
以及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在诊治上主张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调理脏腑,调理气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所以中医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的,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疾病的相同病理表现,考虑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故在临床辨证分型,审因用药上更加客观化,合理化,往往收效甚奇。我根据多年在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将该病分为三型:(1)肾阴不足,肝阳偏抗(2)湿热内蕴,痰火扰心(3)脾虚肝旺,肝风内动。临床以后两型为多见,并自拟抽动灵为基础方根据每个患儿不同症状辨证分型进行药物加减,以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2~3个疗程,患儿的抽动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同时因为治疗时针对患儿多脾虚肝旺,易生湿助热,夹痰夹火的基本病机,故经中药疏肝理脾,熄风镇静,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疗后,从免疫力低下,食欲差,睡眠差和情绪焦躁易怒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确切的治疗效果和丰富的临床实例都证实了中医中药在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临床难治病的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进一步证明了中医中药具有深远的探索意义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