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行业,墨守成规几百年,却在被互联网思维搅局之后,光速般地发生着变化,当然,医疗也不例外。网络挂号不应只解决“排队“问题很多医生在接触互联网思维之后,就特别希望将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比如挂号系统。然而,目前很多医院的网络挂号系统就仅仅是一个挂号的作用,只是把曾经门诊大厅拼早起,改成了线上拼网速,仍然是排队的问题。
而真正挂对了没有,患者病情和医生擅长是否匹配还完全不知道。真正的预约挂号系统应该是,病人来就诊之前,医生已经对病人的基本资料有过大致的了解,医生提前知道了病人要解决哪些问题。当面对面诊疗的时候,医生就可以解决病人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没有经过严格的分诊,医生也没有提前看过病例,很多病人来到门诊,要么病情不合适,要么可能就一句话:“你没事,回家休息吧”。
这样,不仅浪费了挂号资源,还占用了其他病人的名额。在这方面,的转诊预约系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通过提前审核、分诊,给医生最合适的病人,也可以让医生在手机上很方便地提前看到病人的资料。但是,要让全国的医院都能真正实现网络预约挂号,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未来应该还有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随访:网络平台能真正管理病人在中国,很多病人出院后,往往就从医生的视野里消失了;同时,病人出院后的资料也无从查起。所以,长期随访一直都是让很多大夫犯愁的事情。目前,虽然各个医院内部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是,这个系统基本上都是封闭的。
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大更好的平台去管理出院后的病人。同时,在这个平台上,医生可以很方便地与病人联系,例如,可以提前告诉病人什么时候来复查,将平时只能患者主动的事情变成医院或医生主动的事情。另外,病人在家出现病情变化时,往往很难快速联系到医生,而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将自己的情况反馈给医生。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医生可以设计一些固定的资料填写模板,病人在家就可以上网填写,完善出院后的各种资料,以便医生查看和管理。只有这样,整个的诊疗系统才能更完善,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才能更好。医生的转变:真正关心“患者体验”互联网思维也对医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医生治疗患者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医学诊疗,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患者体验。因此,我们要提的是“效果”,而非“疗效”。
效果就包括了医疗的效果、心理的效果,以及医生对病人关怀的效果,甚至还会受到服务的便捷程度、费用等其他环节的影响。在网络时代,医生要全方位的思考,自己的医疗行为能否为病人带来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医生不只是“看病”,而是“看人”。因此,以往某些可做可不做的手术虽然让病人在身体上康复了,而在心理上却产生了创伤,这个效果可能就是不太好。
医生应该是真正去解决病人的综合情况,而绝对不能只是负责看病,或只是负责手术。今后,这种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体会到这个问题。未来,判断一个医生是不是好医生,唯有“效果”两个字。病人也一定会根据效果来选择医生,而不是看医生发了多少文章,获得多少荣誉,或者做了多少宣传(虚假宣传除外)等。其实,关于医疗模式的转变,读书的时候,医生们也都学过,只不过互联网让这个转变快速地实现。医疗大数据:做决定有“数”可循网络对医疗改变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让医疗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的医疗关系会改变很多事情,甚至会颠覆很多东西。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之中,必须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和时代结合起来,否则就会与时代脱节。
以循证医学为例,这是目前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然而在大数据时代,循证医学的意义可能就会越来越弱。以前通过小样本的临床对照试验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在大数据的洪流里,就不一定正确。
进行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把越来越多的医疗数据,不管是医院内的还是医院外的,都统统汇集到互联网上。以前,我们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但随着各方面技术的进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随着数据越来越大,我们从中挖掘出来的结果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准确。而这些结论,反过来,就会指导我们的医疗行为。美国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为了预防乳腺癌而切除乳腺,现在看来,可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当未来的大数据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就会去效仿了。因此,大数据可能会带给我们一些全新的概念,现在觉得不可思议,以后可能就会变成常态。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最大的一部分数据在医院里,却没有公开,但我相信,这部分数据迟早也会融入到互联网的数据库里,发挥应有的价值。未来,医院内部的系统一定会融入到大数据之中,否则就会被开放的系统所吞没,意味着封闭和落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