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交通的发达,使得创伤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颅脑创伤已成为青少年伤病致死的首要病因,其病死率占整个创伤病人的85%。因此,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已成为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难题。要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在颅脑外伤的抢救与治疗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救治越早,伤员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越高,死亡率和残废率越低。
一、现场处置
大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缺血缺氧5分钟即可造成脑死亡。现场救助者应记录伤者受伤的时间、受伤的位置和姿态。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可以让伤者自己叙述病情,观察伤者全身的活动情况。对于颈、腰部疼痛的伤者特别要注意使其平卧,搬运时注意保持伤者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昏迷的患者一定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伤者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造成呼吸道的堵塞。有活动性出血时一定要现场处理,有条件可选取纱布、绷带等予以包扎止血,没有这些材料时可就地应用衣服、床单等。
二、就近医治
颅脑损伤者的救治要争分夺秒,转送时注意一定要到距离较近的具备CT检查及神经外科手术条件的医院就诊。急诊外科医生常规会给伤者行头颅CT检查,以确定颅脑受伤的情况。对颅脑损伤治疗越及时,伤者预后越理想。急诊外科医生在治疗时,也要注意检查伤者全身的伤情,注意其它部位的损伤,防止意识不清患者的漏诊,综合处理。常见危及生命的有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颈椎骨折、骨盆骨折、四肢骨折、肝破裂、脾破裂、肾破裂、肠穿孔等。
三、颅脑损伤分型诊治
临床应用分型只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受伤部位和病理类型做出诊断和分型,而无法对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判断。我国于1960年首次制定了"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标准,按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3型,经两次修订后已较为完善,已成为国内公认的标准。一级:称为颅脑损伤Ⅰ级,即轻度颅脑损伤(过去称为脑震荡,现已不用)。指受伤当时有昏迷,昏迷时间在30分钟以内,且颅脑螺旋CT多次扫描均无异常发现者。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又人为划分3级:1、轻型脑震荡;2、中型脑震荡;3、重型脑震荡。一般轻型无后遗症表现,中型及重型脑震荡者依据个体差异可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表现(即颅脑损伤后综合征范畴),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甚至智力下降等。以上表现可为连续性活间断性发作,且长期不能完全缓解。一般颅脑损伤Ⅰ级即应系统治疗,以防后遗症发生。二级:中度颅脑损伤。指当时有昏迷,昏迷时间大于30分钟,而小于1小时,颅脑螺旋CT检查提示有出血或水肿区者。这一级一定要住院正规治疗,因出血可能随时会有变化,导致转为重度颅脑损伤,甚至死亡。视情况而决定是否手术治疗,一般常规药物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三级:重度颅脑损伤。指昏迷时间大于1小时以上甚或持续昏迷,伴生命体征紊乱,颅脑螺旋CT检查提示:有出血或水肿或脑干区低密度影像(脑干损伤)。这一类病人死亡率较高,如若脑干损伤,死亡率可达50%或以上。治疗同中度。
四、警惕迟发性出血
通常颅脑外伤后,伤者当时的CT检查没有发现脑出血、脑挫伤、骨折等异常情况,但是,要当心迟发颅内出血。迟发性脑出血一般在外伤后3~7天高发。要严密观察伤者的病情,主要观察意识是否清楚,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血压、呼吸、脉搏是否正常。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送到急诊外科就诊:头痛剧烈、频繁呕吐、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等。
五、注意三类人群
醉酒者因意识不清,外伤后本能的机体保护反应差,又因不能配合检查,因而对这种类型的伤者建议尽早做相应检查。老年人因脑萎缩,同时有很多老年人为预防心脑梗死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颅脑外伤后更易出现颅内出血,同时迟发出血的几率也要高一些。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全,同时不能讲明伤情。上述三类特殊患者应引起注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