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的脑出血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脑CT扫描或脑核磁检查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这种现象称之为出血性脑梗死或脑梗死后脑出血。由于CT、核磁等影像学的应用普及,尤其是核磁检查的普及,出血性脑梗死报道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
核磁与CT对比,在诊断梗死后脑出血方面更有优势,不仅与CT同样可以诊断脑出血,而且可以发现并诊断脑微血管出血,这是CT普通检查所不及的,并且在亚急性期及其以后阶段同样可以发现并诊断脑出血,而此时CT由于脑组织与出血灶之间的密度比下降而无法确诊脑出血,另外,对于脑干部位的脑出血后期因为后颅凹伪影影响而使诊断价值下降。CT的优势是检查费用相对低以及检查速度快,最近几年由于技术进步,多排头部CT检查时间已经可以缩短至1分钟,而核磁检查时间仍然较长,平均10-20分钟。
梗死后脑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心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所以,应该加强可能引起出血性梗死的病因控制,如积极控制心脏疾病,合理调整血压,调降高血糖等。因为梗死在先,治疗过程有可能无法避免脑出血,所以,一旦在治疗期间患者病情突然转化或加重必须再次进行头部核磁或CT检查,以便明确病情正确施治。
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患者因为顾及检查费用而拒绝再次检查,结果有可能耽搁病情,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