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也叫膏滋药。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治疗和预防等综合作用的中药内服制剂,是中药丸散膏丹等常用剂型之一。近代名医秦伯未对膏方做过高度的概括: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顾俗亦称膏滋药。
膏方历史悠久。最初起源于外用膏剂。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记有用羊脂类药治疗皮肤皲裂,可谓早期膏方的雏形。在另一部出土的汉代《五十二病方》以及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都有膏方的记载。而此时这种膏方多指外用剂。在汉代《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外用的叫“膏方”,内服的叫“煎”,比如大乌头煎,用来治疗寒疝绕脐痛,可谓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载。到了唐代,膏方已用于滋补强身,比如杏仁煎、枸杞煎。此时期内服膏方仍然叫做“某某煎”,但已由治疗向养生延伸。宋代,内服膏方的命名已出现“煎”向“膏”过度,用途亦更加广泛,并以内服为主,如琼玉膏,用人参、生地、茯苓、白蜜炼成,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名方。到了金元时期至明代,内服膏方的称谓才正式改为“膏方”,制作工艺也日渐完善,标志着膏方发展到了成熟阶段,而此时已从药用发展到膳食调养,具有“延年益寿,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的作用。如天门冬膏、龟鹿二仙膏。至清代,膏方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此时期在膏方的制作上有了严格的规定。
现代膏方的发展更是快马加鞭,近年来在南方比如上海南京等各大医院、药店开展得如火如荼,一时出现了膏方热,近两年才出现膏方北进,从疾病调理到养生防病,使更多人受益。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依据《黄帝内经》提出中医的根本理论,也是养生的基本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膏方已成为“治未病”工程的重要内容,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体质利用膏方辨体调养。对于各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在未发之前进行辨证施治,比如痛经、反复感冒,在疾病未发之前提前治疗。而对于像阻塞性肺病一定要提早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达到已病防变的目的。
服用膏方四季皆宜,但以冬季为主。一种方法是从每年的立冬开始至次年的立春结束,一种是从冬至一九第一天开始至六九结束,一般服用30-50天左右。为什么膏方多在冬季服用呢?中医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三月,此为闭藏”,到了冬季万物潜藏,人体的阴精阳气也潜藏体内,阳气内敛,消化功能比较好。此时进补易于吸收,从而使体质得到全面增强,能益阴精补阳气,扶正固本。俗语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也就是说冬天服用膏方,到了来年春季,阳气生发之时,你已经未雨绸缪,机体健壮,不生病或少生病,达到治未病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