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抽动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症状较轻者无需特殊治疗,症状影响了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的患儿需及时治疗,采用药物与心理调适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抽动障碍经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心理行为障碍,给病情带来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2、更新观念我国医学界对此病认识仍很混乱,把这些儿童的表现当成“坏毛病”、“沙眼”、“结膜炎”,以及“咽炎”等现象极为普遍;即使能识别者也常因持有“可自愈性”的观点而延误治疗。据调查,治疗延误或诊疗混乱者占75%,诊断延误时间平均为3年。不但延误了治疗,还给儿童心身带来严重伤害。所以,更新观念是当务之急。
3、抽动具有多变性的特点,表现在解剖部位的改变,即抽动并不固定在一个部位,如运动性抽动的分布通常起始于头面部肌肉,可出现眨眼、摇头、扮鬼脸等动作。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累及身体各部位,分布的模式不同,也无一定规律性。抽动的多变性还表现在情绪变化方面,当情绪紧张、焦虑时,可使抽动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抽动变化与时间也有关系,每年、每一季节或每天都可影响抽动的频率和强度。
4、抽动障碍的抽动症状可以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间或静止一段时间。新的抽动症状可以代替旧的抽动症状,或在原有抽动症状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症状。
5、抽动障碍的诊断目前仍以临床现象学诊断为主。因此,除了常规躯体、神经系统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外,详细的精神检查是必须的。这可以正确诊断抽动障碍和伴随的精神症状,有利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6、对抽动障碍除药物治疗外,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这是抽动障碍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对于本病的治疗在开始时主要是支持指导及对患儿家庭、学校等有关人员的教育,药物治疗绝不可代替这些工作。其中对于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轻症抽动障碍患儿,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即可,主要是予以心理调适,进行心理疏导。
7、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可消失。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目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8、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含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还应避免过度兴奋、紧张、劳累以及感冒发热等,以防止诱发或加重抽动障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