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根螺钉技术由于其在脊柱三柱固定生物力学方面的优越性,使得它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但常规开放椎弓根固定融合手术需要对椎旁肌进行广泛的剥离和长时间的牵拉,这样往往导致椎旁肌肉的去神经和萎缩,引起脊柱融合病的发生。kawaguchi等分析了术中拉钩叶片的压力和牵拉时间对椎旁肌肉的作用,结果发现肌肉损伤相关的磷酸肌酐激酶水平与拉钩牵拉的压力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成正比。gejo等对80例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的mri和腰背肌肉力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腰椎肌肉结构的破坏与术中牵拉时间明显相关,而且腰痛发生的比例在长时间肌肉牵拉的病人中更高。
rantanen等人则发现,腰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状况与其椎旁肌肉的病理改变显著相关。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力求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和准确的同时,又探索运用微创的手段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从而有效的减少人为损伤。1982年,magerl首先报道了经皮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脊的创伤,钉的连接装置位于皮外,属于外固定装置,其缺点是感染的风险较大。1995年,mathews将经皮椎弓根钉及连接杆在直视下埋于皮下筋膜,减少了感染的风险,但有较高的骨不连发生,可能与力臂过长有关。而且固定装置位于皮下,患者感到不舒服。
2001年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神经外科研究中心的kevin t.foley在当年的neurosurgery上报道了经前路进行腰椎椎间融合,数周后再进行后路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微创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移症的方法,其可视化的椎弓根螺钉植入设备以及固定装置后来被骨科器械公司采用并生产,成为微创脊柱系统。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经皮穿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随着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内窥镜技术相结合,它开始被更多地应用于腰椎滑脱、脊柱骨折、慢性下腰痛、脊柱肿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而且由于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出现避免了传统脊柱后路内固定植入手术的大切口、肌肉剥离多,术后康复慢等的缺点,目前它已经逐渐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