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72岁的周爹爹在儿子的陪同下前来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就诊。周爹爹半年前开始步行一段距离后就会出现左小腿酸痛难忍,需要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后酸痛自行缓解,方能继续行走,如此反复发生。而近1周症状明显加重,半年前一次尚可以坚持步行约1公里,近1周来步行150米左右就必须停下来休息了,在当地医院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无明显改善。
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并行左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我们发现:周爹爹平时喜欢吃肉食,尤其酷爱红烧肉,常常一顿就吃完一大碗;而体检发现周爹爹双侧脚背的动脉均不能触及搏动,左侧尤其严重,连左膝处的N动脉和左腹股沟处的股动脉也都不能触及搏动,右侧的N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尚好;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也提示,左下肢动脉壁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中一处斑块已经完全将动脉管腔堵死,使动脉主干内没有血流通过。
鉴于此,我们将周爹爹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并收住入院,进行微创的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治疗,并在动脉严重狭窄的地方放置支架预防再狭窄,同时辅以扩血管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住院6天后,周爹爹步行能力完全恢复正常,在我们嘱咐其以后清淡饮食、坚持锻炼、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后,满意出院。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其发病原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一样,都是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并致狭窄、闭塞,从而引起相应的组织缺氧缺血。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
从其致病原因可以看出,所有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都会引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常见的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遗传性因素等,这些原因引起血液内过多的脂质成分渗透到动脉血管内膜下,并逐渐增厚、钙化,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有时在狭窄的基础上会合并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后果严重。
下肢动脉狭窄发生后,早期组织缺血并不严重,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临床上称为“无症状期”;病情进展后,在患者血、氧需求旺盛例如步行、劳动时,即出现小腿肌肉酸痛,休息后需求降低,酸痛复又缓解,如此反复发生,临床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期”;如不及时诊治,病情继续进展,休息时也会出现肢体疼痛,患者常常夜间抱膝而坐,难以入睡,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临床上称为“静息痛期”;如果病情继续恶化,还会出现肢体组织坏死,常表现为肢端、足趾末端发黑、溃疡,伴持续性疼痛,伤口长期不愈和,或合并细菌感染,出现脓性分泌物,疼痛更剧烈,临床上称为“坏疽和感染期”。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就是通过各种办法缓解、恢复肢体的动脉血供。具体方法除了调理日常生活,加强锻炼外,还包括药物治疗,和上述周爹爹所接受的微创的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手术,以及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动脉搭桥手术等。此外尚有下肢静脉动脉化手术、下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高压氧治疗和截肢(趾)手术等方法可供选择,但通常适用于病情严重而难以使用前述方法治疗的患者。
从治疗效果来看,无症状期和间歇性跛行期的患者通过适当的诊治,多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从而避免病情继续恶化和截肢。一旦病情进入静息痛期和坏疽和感染期,动脉血管病变通常比较严重,临床难以完全逆转缺血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但仍然可以通过治疗减轻或缓解症状,避免组织坏死和截肢(趾),或降低截肢平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当出现下肢慢性疼痛时,尤其是中老年人,要特别当心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