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要扩肛,以往是巨结肠手术治疗后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巨结肠手术过程中需要将结肠和肛门缝合在一起,称为“吻合”;吻合口愈合过程中伴随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纤维化后就有缩窄的可能性,所以需要用金属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扩肛器”)扩张吻合口,扩肛器的尺寸由细到粗,约1-2周增大一个型号。以往的手术方式中,每个小孩均需要常规扩肛,时间要持续到术后3个月左右,部分患儿甚至要到术后6个月。
扩肛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可以防止肛门狭窄,以及因为肛门狭窄造成的排便困难和便秘复发。另外,扩肛还能保持大便通畅,缓解腹胀,减少肠炎发生率。
扩肛的坏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它的好处一样的引入注目:反复扩肛容易造成吻合口粘膜的撕裂,伴随的是吻合口出血,据统计,90%以上的患儿在扩肛的时候伴随有肛管的出血,并且于多次扩肛反复出现。在撕裂、愈合交替进行时,吻合口慢性炎症反应渐渐形成,导致对大便的感知及控制能力受到影响,也会引起肛周疼痛及排便疼痛。部分患儿术后出现的直肠粘膜脱垂,也可能与反复扩肛有一定关系。
另外,扩肛引起的最直接,也是最头疼的是患儿配合度差,哭闹,痛苦,恐惧,家属看在眼里非常心痛,引起患儿及家属的双重的心理阴影。家属的不忍心,导致扩肛不到位,从而引起肛门狭窄及便秘复发,这种情况临床上时有发生。从很多巨结肠患儿的父母在qq群里的讨论可以看出,巨结肠术后扩肛,是家属及患儿的一段非常痛苦的回忆。
我们的对策是改良手术方式,在腹腔镜下行巨结肠Duhamel术。这种手术方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自从1956年法国医生Duhamel介绍了这种新的手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治疗婴儿先天性巨结肠以来,这种手术方式逐渐被学习和接受,在欧洲受到小儿外科医生的推崇,据英国小儿外科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在欧洲62%的医师更喜欢采用Duhamel术式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我国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我国,治疗成人便秘有类似的手术方式,称为“金陵手术”,其实质也是Duhamel术,金陵手术由南京军区总医院率先开展并在全军及全国推广经验,疗效确切。但是在小儿,Soave术式是应用最广泛的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方式,相比之下,虽然小儿的开放的Duhamel术式也开展了几十年,但样本量少。而微创的腹腔镜Duhamel术,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外科的汤绍涛教授首先在国内报道。汤绍涛教授将传统的腹腔镜Duhamel手术进行改良,使之更适合于小儿。目前汤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开展的Duhamel术式在选择病人时,也很认真和严谨。对于长段型巨结肠症或顽固性便秘患儿,Duhamel术式较传统的Soave术式的优势非常明显,并且有很多随访资料和证据支持。他们将该手术的一个重要步骤---离断结肠,从腹腔内操作改良为肛门外操作,使腹腔内的创伤更少,也使切除过程更加确切,更加易行和准确,基本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腹壁的创伤也明显减小。
汤绍涛教授在巨结肠的诊治方面有很高的声誉,他多次在小儿外科的全国会议上表演这种手术方式,同时也受邀参加过多次国际会议,在世界小儿外科学术界报道我们的手术经验和技巧。这种声誉是有渊源的。汤教授带领的团队最早在中国开展巨结肠的微创治疗,获得卫生部的基金支持以及所在的协和医院的大力支持,其研究成果早在2005年已经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汤教授本人致力于巨结肠的治疗已有30多年,致力于微创手术治疗也已经有14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巧,更可贵的是,他的团队有大量的病例随访和复查的资料,有病人术后长期观察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结果和预后信息,对指导病人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汤教授的研究结果,Duhamel吻合术优点除了无需扩肛,还从根本上防止了肛门狭窄,目前接受这种手术方式的患儿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这两点大大优于Soave术。同时Duhamel术可以减少肠炎发生率,在病例随访资料中有详细的数据支持这一点。更直接的,患儿家属对手术效果和排便功能的恢复,满意度很高,也为这个手术的开展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不扩肛的微创巨结肠手术-腹腔镜Duhamel术,不仅改善病人的体验,同时大大改善功能的恢复,带来更少并发症,更多健康,不仅关注“肉体微创”,而且关注“心理微创”,和“功能微创”。腹腔镜巨结肠手术很多医院都在开展,虽然都是肚皮上几个“小洞洞”,但肚皮里面的学问却大不相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