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逐年升高,已经跃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大中城市已成为消化道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病例达120万例。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超过75岁的高龄大肠癌患者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高龄预示高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细胞和组织的再生能力下降,术后机体功能恢复慢,吻合口和切口愈合缓慢,术后容易出现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高龄大肠癌患者病程较长,消化道症状如排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腹胀、腹痛、便血常易疏忽,就诊时往往因慢性的肿瘤消耗或消化道出血而出现重度的营养不良、贫血,更为严重的时,不少患者因急腹症肠梗阻急诊就诊,营养不良、贫血及肠梗阻等无疑会增加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高龄大肠癌患者常伴有全身性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较低,应激反应有可能诱发慢性疾病、隐匿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急性心梗、脑血栓、肺栓塞等意外事件,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一、慎于术前
术前完善的肿瘤专科检查及多科室联合会诊是手术的前提。常规的术前化验检查及腹部CT、肠镜或超声内镜协助评估大肠癌的术前分期及肿瘤切除的可能性;高龄肠癌患者多数合并贫血,术前应逐渐、分多次输注红细胞,避免过多输入引起心衰,纠正血色素至10 g/dL;常规采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量表和血清学营养指标进行术前营养评估,高龄大肠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常见,术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并可输注白蛋白纠正至正常水平;对于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患者,术前应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估,术前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控制围术期降压治疗,能使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变化得以改善;合并糖尿病者,术前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一般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行手术较为安全;部分患者可能合并脑梗或肾功能不全,应尽快协调神经内科、肾内科等专科会诊,以保证围手术期的安全。
二、精于术中
精细的手术操作及平稳的麻醉度过是高龄大肠癌手术成功的关键。自1990年美国的Jacobs外科医生完成首例腹腔镜右半结肠手术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已经得到了COST、CLASICC等多项随机临床试验的论证,并获卫生部《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推荐。传统的开腹手术,腹部切口一般20厘米左右,术中腹腔脏器暴露时间长、创伤大,术后伤口疼痛明显,下床活动时间晚,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同时也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而腹腔镜手术通过借助高清的摄像系统,只需要切开4、5个小孔(直径约0.5厘米),通过向腹腔内充入CO2气体形成操作空间,就可以完成肿瘤的游离、血管的结扎及淋巴结的清扫,在腔镜的放大作用下使解剖层次更清楚、血管的处理更加精准,淋巴结的清扫更彻底,肠管游离后只要再开一个5cm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消化道的重建。高龄患者肠癌根治术更应做到解剖清楚、吻合细致,术中出血少,术后不发生并发症,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恢复。
对于高龄大肠癌患者,CO2气腹对于术中心肺功能的影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CO2气腹的压力(可维持在10~12mm Hg)和在保证肿瘤规范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来减少CO2气腹的干扰,这就需要在手术前对整个手术过程或可能出现的意外有充足的准备,需要有一个配合默契、成熟稳重的手术团队;另一方面,CO2气腹时注重充分供氧,适时调整呼吸频率和潮气量,加强术中对心肺功能的监测,特别是注意血CO2浓度及CVP的监测,这就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能保障围手术期平稳过度的麻醉及重症监护团队。
三、勤于术后
细致的观察及专业的护理是高龄大肠癌能顺利恢复的保障。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切口及胃肠减压、腹腔引流管的情况,保持每日的能量供给及出入量平衡,高龄患者更应监测肺部情况,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排痰,常规雾化吸入等加强肺部护理。由于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通常术后第1天我们即鼓励下地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更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通常术后2~3天,肠道功能便能较快恢复,这时可拔除胃管,少量饮水,减轻了留置胃管引起的咽部不适、口干及排痰不畅不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