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的张婆婆一年前右侧面部出现一黄豆大红斑,偶有脱皮,一直没有注意,一个月前突然觉得有点痒,到医院一检查,诊断为“日光性角化”,需要尽早手术。手术医生建议完整切除病变后采用腹部皮肤修补缺损,考虑到腹部皮肤与面部皮肤在颜色、质地、手感上均有较大的差别,对形象会有较大的改变,张婆婆迟疑了。通过了解张婆婆来到了武汉市一医院皮肤外科,了解张婆婆的病情后,医生们决定在张婆婆脸上通过放个“风筝”来修补病变切除后的缺损面。这就是“风筝皮瓣”。
“风筝”皮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其实“风筝”皮瓣是一种局部皮瓣,由一块岛状皮肤及与之相连的皮下组织构成。手术时医生现将病变组织形态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其邻近部位设计纵向或横向三角形,全层切开三角形皮瓣皮肤,以皮瓣两侧皮下组织为蒂,在皮瓣两侧皮下以及深筋膜浅层充分剥离,将皮瓣推进覆盖缺损,继发缺损区直接拉拢缝合,皮瓣修复缺损后,遗留之切口瘢痕线像一个三角形风筝拖着一条尾巴,故名“风筝”皮瓣。风筝”皮瓣具有转移时不再切除缺损附近的正常组织,血运可靠,皮肤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色泽相近,切口愈合后主要瘢痕线与缺损附近皮纹方向一致,转移后术区较为平整等优点,常被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手术中。
手术后虽然张婆婆脸上仍有一个三角形伤痕,但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张婆婆甚是高兴,逢人就说:“别人是在天上放风筝,而我是在脸上放‘风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