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是可怕的。出于对癌症的恐惧,许多高龄的乳腺癌患者往往追求“根治”,要求医生把整个乳房甚至胸大肌、淋巴组织一起切除,胸部由此留下一个“空洞”。专家认为,切乳手术造成的“空洞”对患者心理和婚姻都构成极大威胁,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事实上,施行规范的保留乳房手术,其手术效果与传统切乳手术完全一样,同样能达到长期生存。
“保乳术”全称为“肿瘤局部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后配合放疗”。它有较严格的适应症,主要看肿瘤与乳房体积的相对大小,一般切除肿瘤的体积小于乳房体积的30%,保乳的效果大多是满意的,当然是否保留乳腺以及保乳手术后的效果与医生的技术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肿瘤体积太大不适合保乳,也可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保乳。
赵建新介绍,目前国外约有5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术,即局部切除配合和放疗。这种方法不仅能根除肿瘤,而且保留了乳房外形,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与根治术相比,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国内,患者往往渴望“根治”而拒绝保乳。
保乳手术主要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国内的乳腺癌发现一般在中晚期,所以女性要加强乳腺保健意识,积极参加乳腺癌普查。目前利用钼钯照相、超声检查、核磁共振和空心针穿刺或真空辅助活检以及其他定位活检技术,可在乳腺癌的极早期,甚至在只有几个癌细胞时确诊。
赵建新博士指出,我国乳腺癌治疗的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不同医院的治疗理念跨度很大,同一医院不同医生的治疗观点也有较大差别。规范的保乳手术和改良根治术在治疗乳癌病人后的局部复发和远期生存上没有明显差异。乳腺癌是否根治并不主要取决于手术方式,而主要在于疾病分期的早晚和生物学分类以及全身治疗是否有效和充分。
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专家认为,乳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其病因目前还未完全探明,但很多乳癌的高危因素非常明显:性别、年龄、家族史、一侧患乳癌、导管或小叶原位癌患者、乳腺非典型性增生、月经初潮早、绝经晚、肥胖、低剂量射线照射等。他认为,乳癌的预防主要是注意高危因素,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方式,如吸烟、高动物来源食品饮食、未婚、不生育子女或30岁以后第一胎足月妊娠、不哺乳等。
对于40岁以下年轻女性,赵建新博士建议定期进行临床检查结合B-超。大于40岁的女性,每年要进行一次钼钯检查,50岁以后,每两年一次钼钯检查。高危病人可提前到35岁开始钼靶检查,必要时可考虑加用核磁共振检查。
赵建新博士认为,女性朋友要尽量避免不良嗜好,从生育角度来说,30岁以前第一胎足月妊娠并坚持母乳喂养半年以上,少用或不用雌孕激素类药物,尽量减少胸部放射线照射,定期检查等都可有效降低乳腺疾病的发病。女性朋友应充分了解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乳腺癌,慎重选择治疗医生,进行规范的个体化治疗。
女性40岁前一般不要做钼钯照相检查
乳腺癌威胁女性健康,必要的检查是不能少的,但专家认为,40岁以前的女性一般不要做钼钯照相检查,反复的射线照射可能对乳房是有害的。
赵建新认为,年龄、性别、家族史、一侧患乳癌,初潮早,绝经晚、肥胖、低剂量照射、精神压力等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其中家族史很重要。一般来说,乳腺癌20岁之前十分罕见,30岁之前不常见,从35岁开始发病率明显上升,第一胎足月妊娠超过30岁,不哺乳,进食过量动物来源食品,绝经后超重,长期使用雌激素等生活习惯,也是患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赵建新大夫介绍说,早期发现乳腺癌是确保临床疗效的重要条件,早期发现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检查+临床检查+乳腺钼钯照相和B超检查。赵建新建议18岁到39岁的女性,每2到3年进行一次乳腺临床检查或结合B超检查,大于40岁的女性,每1到2年要进行一次钼钯检查,50岁以后,每两年一次钼钯检查。他强调,35岁之前的女性一般不要接受钼钯检查,由于此时腺体致密乳腺癌的诊断率很低,且可能对乳房有害,反复照射会增加乳癌危险。
赵建新说,如果钼耙检查结果为BIRADS一级、二级,一般就不用再去找医生了,这表示钼靶片上没有看到任何可疑乳腺癌的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