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外多采用van Huijzen分区法[1],将颅底下面眶下裂和岩枕裂之间的区域,归为侧颅底,其上方主要对应中颅底。二者之间孔隙众多,可通过破裂孔、圆孔、卵圆孔、棘孔等天然孔道相互沟通,且中颅窝底骨质较薄,圆孔、卵圆孔外侧骨质尤为明显,邻近下颌窝处,厚度仅约1mm[2]。因此中颅底、侧颅底区肿瘤容易沿二者之间的自然孔隙生长,并扩大、破坏这些孔隙,或者直接破坏中颅窝底骨质,造成颅内外沟通。而该区肿瘤位置深在,毗邻重要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涉及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一直是颅底外科的一个难点。我们采用显微解剖结合三维影像研究,提出一个新的骨性外科标志,探讨其在该区域手术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15例(30侧)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
2、影像设备: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 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新加坡,Volume Interaction 公司, 软件: RadioDexter TM 1.0)。
3、影像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头颅CT扫描(FOV 26,Rotation Time 0.75s,Matrix 512×512,窗位: 40,窗宽:300,层厚:0.67mm)。Dicom格式的CT扫描原始数据用CD光盘导入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行三维重建、融合,观察,测量。
4、显微解剖方法:模拟额颞颧-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肉眼及手术显微镜(4-25倍)下操作相结合,逐层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数据。
5、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对显微解剖与三维影像测量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验证相关数据近似相等,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取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