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颅底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多采用van Huijzen分区法[1],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向内交角于鼻咽顶,向外分别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侧颅底。包括咽旁间隙、颞下窝、翼腭窝及其内的重要结构,涉及神经外科、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一直是颅底外科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因此,对该区域进行了较多显微解剖及影像学研究[2-6]。但单独尸头解剖研究对深在孔隙、不规则腔隙等观察及测量较为困难,而CT 及MRI 等二维影像研究难以反映复杂的空间关系,本研究采用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对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进行研究,探讨其作手术标志的意义。
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15例(30侧)经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
2、影像设备:PHILIPS Brilliance 64排CT, GE 3.0T MRI, 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新加坡,Volume Interaction 公司, 软件: RadioDexter TM 1.0)。
3、影像扫描及三维重建方法:头颅CT扫描(FOV 26,Rotation Time 0.75s,Matrix 512×512,窗位: 40,窗宽:300,层厚:0.67mm)。头颅MRI扫描(3DT1序列,FOV 26, 层厚:1.00mm,层距:0mm)。CT及MRI扫描Dicom格式的原始数据用CD光盘导入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行三维重建、融合,观察,测量。
二 结果
侧颅底重要骨性结构可归纳为1点,2棘,3裂,4线,5孔。
1点:定义颞蝶缝与颞下嵴的交点为“O”点,测量O点至各骨性标志的距离,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1,表1)。
表1:侧颅底“O”点至重要骨性标志的距离(x±s, 单位:mm)
项目
均值(n=30)
范围
左侧(n=15)
右侧(n=15)
P值
O点-翼外板根部前缘
20.83±2.63
15.14~27.79
21.37±2.46
20.29±2.77
0.05
O点-翼外板根部后缘
22.61±2.22
19.04~27.90
22.40±2.18
22.83±2.32
0.48
O点-颞下嵴前缘
17.00±2.47
14.21~24.89
17.10±2.94
16.90±1.98
0.70
O点-颞下颌关节前缘
17.17±3.22
11.67~27.66
16.80±3.44
17.54±3.05
0.32
O点-卵圆孔
22.01±3.02
16.20~28.05
21.54±3.19
22.48±2.86
0.12
O点-棘孔
24.42±2.79
19.09~29.97
23.96±2.88
24.89±2.72
0.20
O点-蝶棘根部
26.34±2.62
20.82~31.43
25.88±2.83
26.79±2.41
0.17
2棘:蝶棘和茎突为侧颅底两个明显的骨棘,测量二者至各骨孔的距离,左、右侧比较,除茎突至破裂孔后缘距离左侧小于右侧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2,表2)。
表2:茎突与蝶棘到各骨孔的距离(x±s, 单位:mm)
项目
均值(n=30)
范围
左侧(n=15)
右侧(n=15)
P值
茎突-蝶棘
19.18±2.25
15.18~23.83
19.43±2.58
18.94±1.94
0.50
茎突―颈动脉管
12.03±3.45
7.08~27.50
11.03±1.53
13.03±4.50
0.08
茎突-颈静脉孔
5.78±1.83
2.35~9.22
6.13±1.80
5.44±1.86
0.17
茎突- 棘孔
20.80±2.27
16.35~24.73
20.72±2.37
20.89±2.24
0.81
茎突-卵圆孔
26.24±2.35
20.41~30.41
26.49±2.00
26.00±2.70
0.50
茎突-破裂孔
32.07±2.26
28.02~35.89
31.54±1.86
32.60±2.55
*0.02
蝶棘-颈动脉管
9.04±1.64
6.10~12.83
9.12±1.60
8.95±1.72
0.73
蝶棘-颈静脉孔
14.85±2.36
11.01~20.41
15.24±2.60
14.46±2.11
0.30
蝶棘-卵圆孔
7.67±1.61
4.47~10.35
7.61±1.80
7.73±1.45
0.81
蝶棘-破裂孔
17.18±1.92
13.59~21.08
16.69±1.69
17.67±2.08
0.0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裂:分别为眶下裂、鳞鼓裂和岩枕裂。眶下裂与岩枕裂延长线向内交于鼻咽顶,夹角为86.08度,两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即为侧颅底。鳞鼓裂与岩枕裂夹角21.33度,两裂之间为岩骨及其内结构。眶下裂与鳞鼓裂夹角67.48度,两裂之间对应中颅窝底的下面,也是颞下窝的顶部(图3)。三个角度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线:基本与岩骨长轴平行,由外向内分别为A、B、C、D四线(图4)。A线为翼外板根部至卵圆孔外缘连线,该线外侧为颞下窝内结构,内侧为上颌神经,脑膜中动脉,咽鼓管、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B线为翼内板根部至蝶棘连线,相当于咽鼓管的位置。A线与B线之间夹有卵圆孔和棘孔,分别穿行上颌神经和脑膜中动脉。C线为破裂孔中点至茎突连线,该线大致将岩骨沿长轴一分为二,该线上有三个重要孔隙:破裂孔,颈动脉管,茎乳孔,由前内向后外排列。B线和C线之间的重要结构为颈内动脉、咽鼓管。D线为破裂孔内后缘至颈静脉孔内后缘连线,该线是岩骨与枕骨基部的分界线。C线和D线之间为破裂孔,颈动脉管,颈静脉孔,茎突孔。
5孔:分别为卵圆孔、棘孔、破裂孔、颈静脉孔和茎乳孔。顺序连接破裂孔,卵圆孔,棘孔,茎乳孔,颈静脉孔,成一近似椭圆形,颈动脉管外口大约位于该椭圆的中心。若顺序连接破裂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颈静脉孔,大约构成一条圆形弧线,且舌下神经管外口,也在此圆弧上(图5)。测量诸孔间的距离(表3),左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3:侧颅底各骨孔间的距离(x±s, 单位:mm)
项目
均值(n=30)
范围
左侧(n=15)
右侧(n=15)
P值
棘孔-颈动脉管
10.80±1.97
7.18~15.31
10.83±2.10
10.76±1.90
0.89
棘孔-颈静脉孔
16.85±2.61
12.07~22.82
17.07±2.73
16.63±2.57
0.49
棘孔-卵圆孔
5.17±1.70
2.46~8.73
5.19±1.79
5.16±1.67
0.96
棘孔-破裂孔
15.29±2.61
10.21~20.19
15.02±2.49
15.57±2.79
0.41
卵圆孔-颈动脉管
13.73±1.94
9.76~18.50
14.26±2.26
13.20±1.45
0.10
卵圆孔-颈静脉孔
21.11±2.32
17.62~26.35
21.47±2.91
20.74±1.55
0.33
卵圆孔-破裂孔
10.06±2.39
6.16~14.18
9.91±2.39
10.20±2.46
0.69
破裂孔-颈动脉管
15.04±2.11
10.81~18.71
14.97±2.58
15.10±1.59
0.79
破裂孔-颈静脉孔
21.06±2.16
16.26~24.75
20.46±2.56
21.66±1.52
0.09
三 结 论
用1点、2棘、3裂、4线、5孔来描述侧颅底的重要骨性结构,便于定位该区的复杂解剖关系,为手术提供解剖标志。
四 讨 论
侧颅底区解剖结构极其复杂,在断面标本、CT 及MRI 等二维图像上难以反映各结构的空间关系,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得到三维立体影像以研究其空间结构,已有报道[7-11]。但由于计算机硬件及图像处理等软件性能的限制,既往的研究不能实现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互动、实时操作。且以临床患者或者志愿者为对象的研究,因为射线量的问题,使得扫描层厚或者扫描范围受限,影响图像质量,对于细微结构显示欠佳。本研究采用目前已用于医学领域的最先进的Des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该系统能将MRI、 CT等多种图像融合,经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得到三维立体对象,可随意控制对象移动、旋转,并可进行磨除、测量(长、宽、高、体积、面积、角度)等精细操作。可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对侧颅底的复杂解剖结构进行全方位、各角度、各层面的观察、测量,可节约尸头标本与人力成本,提高研究收益。当然,它也有其局限性,如影像成像质量受CT、MRI等原始图像制约,需要高分辨率、薄层扫描图像;人工智能有待提高,无法真正实现生物仿生模拟操作等。
本研究利用侧颅底自然标志,测量相关距离、角度、划分界限,描述相互关系。提出“O”点的概念,从侧颅底测量“O”点至翼外板根部前缘20.83mm,超过此距离,即进入翼腭窝;O点至颞下嵴前缘17.00mm,超过此距离,即进入眶下裂;O点至颞下颌关节前缘17.17mm,超过此距离,即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O点至卵圆孔22.01 mm,即到上颌神经的距离;O点至棘孔24.42mm,即到脑膜中动脉的距离。因此以“O”点为标志,有助于术中定位上述重要结构,降低手术风险。本研究强调了茎突和棘突的标志作用。茎突有标志其浅面和保护其深面大血管和神经的作用,作为咽旁颞下区的重要外科解剖标志,茎突为茎突舌骨肌、茎突舌肌、茎突咽肌提供起点。茎突肌群及隔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前后两个间隙。蝶棘位于颈动脉管前外侧,棘孔后内侧,是蝶下颌韧带的起点。以茎突和蝶棘为参照,测量它们到各孔隙的距离,有助于指导术中识别和保护重要结构。本研究利用重要骨性标志,标出四条与岩骨长轴大致平行的连线。A线外侧为颞下窝内结构,内侧为上颌神经、脑膜中动脉、咽鼓管、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结构。该线可起到“警戒线”的作用,此线以外是术中显露时相对安全的区域,此线以内则要注意保护重要神经血管结构[12]。B线相当于咽鼓管的位置,可指导术中保护咽鼓管。C线上有三个重要孔隙:破裂孔、颈动脉管和茎乳孔,由前内向后外排列,该线有助于定位颈内动脉岩骨段和面神经出颅位置。D线可作为岩骨与枕骨基部的分界线。通过对侧颅底的这些点、棘、裂、线、孔的研究,有助于术中定位侧颅底各重要孔隙及其相应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提高手术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