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医养生热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从电视、网络到报刊、杂志,从各种讲座到亲朋好友间交流,人们对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关注。
中医养生是一门古老又新兴的学问,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有“导引”、“按跷”治病防病之说,这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即未病先防理论的体现。当今各类健身武术、健身体育、健身舞蹈、健身功法都属于养生术。保健按摩就是应用中医按摩手法来防病治病,是既有中医理论支撑又有实用价值的养生术。
保健按摩,是每个中老年朋友都可以身体力行的养生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逐渐虚弱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人们抵抗虚弱、延缓衰老却是可以做到的,保健按摩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针对个体而言,每人的薄弱环节是不一样的,虚弱在哪个脏腑?是气虚、血虚,还是阴虚、阳虚呢?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保健按摩。
什么叫虚?或者说什么叫虚症?由于人体自然衰老,或者本身先天不足,后天又失于调养(饮食不调、七情内伤),造成五脏六腑和气血阴阳的虚损病症叫做虚证。虚症按气血阴阳分,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按五脏六腑来分,有心、肝、脾、肺、肾虚等脏器的不同。由于发病的复杂性,五脏虚损和气血阴阳虚损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如肺气虚咳嗽气喘啦,脾胃气虚消化不良啦、肝(阴)血虚眼花抽筋啦、肾阴虚腰酸筋骨疼痛啦等等,这里不能一一赘述。
气、血、阴、阳相互是有关联的。气与阳是一对,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血与阴是是一对,指生命的物质基础。气虚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阳虚,血虚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阴虚。简而言之,气虚的基本表现就是气力不足,血虚的突出表现是血色不好,阴虚表现为虚火大,阳虚表现为畏寒怕冷。比如阴虚有潮热多汗、五心烦热、容易上火、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小便短少、大便干燥。阳虚呢,表现有容易感冒、四肢冰凉、胸腹发凉、稍有感寒饮冷就肠胃不舒服、腹胀、腹痛、便溏、腹泻、小便清长或夜尿多。中老年朋友,您自己和家人属于哪种虚证呢?我们又该怎样做保健呢?
几种常见的中老年人虚证:
1.肺气虚弱:表现为气短或动则喘气,语言低微,面色苍白,畏寒怕冷,易感冒,表现为咳嗽、喷嚏、流清涕等。可能有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病史。
按摩保健穴位:中府、云门、膻中、大椎、身柱、风门、肺俞、尺泽、列缺、鱼际。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推法、擦法;一指禅推法结合指按、中指揉法,在膻中、中府、云门操作每穴1分钟;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穴以滚法操作至发热为止。尺泽至鱼际可用擦法或滚法直至发热。
饮食保健:白木耳、百合、蜂蜜、冰糖、梨子、莲藕、荸荠、黄芪、党参、人参等,煲汤最好。
2.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或苍白、身体瘦弱或虚胖、纳呆(胃口差)、食少、脘(肚)腹胀满、四肢无力、大便稀溏或腹泻,有慢性胃炎或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病史。
按摩保健穴位: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背俞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 手法: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按法;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在患者右侧,先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还可结合四指摩法,重点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继之用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法,在内关、合谷、足三里操作,时间约1分钟。背俞穴多用擦法、滚法,直至发热。
蒸菜类最佳,药材如黄芪、当归、人参(党参)、山药、天麻煲入汤内,每种中药用10克就行。水果可以煮着吃。禁忌生冷、油炸、烧烤、辛辣香燥食品。
3.肝肾阴虚:眩晕(头昏眼花)耳鸣、两目干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抽搐、遗精、月经不调。
按摩保健穴位:百会、四神聪、印堂、太阳、风池、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涌泉,手法:以一指禅推法、指按法、揉法为主。
饮食保健:肉骨头汤、海参、猪血类、核桃、黑芝麻、红枣、花粉、蜂蜜、杏仁、松仁、阿胶、龟胶等。
4.脾肾阳虚:面色s白、形寒肢冷、四肢冰凉、声低息微、大便溏薄、下利清谷、五更泻、小便清长或夜尿多、闭经、阳痿。
命门、腰阳关。手法同上,加用艾灸的方法更为合适,可用温灸器施灸20―30分钟,神灯、频谱等仪器等同于艾灸,谨防烫伤。
饮食保健:羊肉汤、牛肉汤、狗肉汤类、生姜、干姜、韭菜、人参、党参、枸杞、山药、桂圆肉、阿胶、龟胶、鹿角胶等。
5.心脾两虚:有六个词描述心脾两虚症状:心悸、失眠、多梦、食少、腹满、便溏
心悸,就是心慌,不踏实,心跳不规则,可伴有惊恐感;失眠,指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难以再入眠;多梦,睡眠梦多,似睡非睡;食少,饮食量少,食欲差;腹满,食后腹胀多气;便溏,大便稀溏不成形。简而言之,一个人吃不好也睡不好,往往气力和颜色很差。
按摩保健穴位:百会、四神聪、太阳、安眠、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关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同上。
饮食保健:兼顾养心安神,健脾胃:桂圆肉、莲子、百合、大枣、酸枣仁、枸杞、山药、陈皮,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汤类、羹类、蒸菜类为好,上述中药煲入汤中。忌生冷、油炸、烧烤、辛辣香燥等。
穴位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