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取得更佳医疗效应,已被世人所公认,但两种医学在术语和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成为两者相互沟通的障碍。但两者服务对象和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必然有其内在联系和共性。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这种共性也日趋显露。
现代医学中,免疫学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已经从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或前沿(边缘)学科,并广泛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虽然中医学传统上罕见和使用"免疫"这个名词,但从学术思想上分析;中医学包含丰富的免疫学思想内容,有许多认识和观点与免疫学是不谋而合的。在现代医学中,独有免疫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最为贴近。因此,免疫学最为可能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可行通道或桥梁。本文就此课题作以下探讨。
一, 免疫学与中医学的主要共同观点
(一) 整体观:现代免疫学认为机体免疫系统包括有防御、清理和监视等三项功能,其主要作用在于协调机体保持内外环境的稳定。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免疫学的发展,说明这三大系统之间(机体内环境)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网络关系,已成为国际免疫学界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 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免疫学研究说明对人体的认识已经达到分子水平。正是由于免疫学的这些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命机体在自然界和机体内部环境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得以正常生存,免疫系统起着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从微观方面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也促使人们意识到机体与大自然(宏观)的密切关系。在客观事物面前,存在着多层次、多变量、多规律,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人们克服那种单纯的、解剖、分析、还原的观点和习惯,需要观念上的更新,和认识方法上的转变,从而加强对机体有全面的、辩证的、综合的认识──整体观念。
中医始终坚持和强调整体观。即指人体在自然界之中,系宇宙万物的组成部分,同样对人体本身也视为阴阳联系,对立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中医独特的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学术思想体系。
(二) 平衡观: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生命机体无时不在运动发展过程中,有序与稳定、生理与病理总是相对的。免疫系统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具有主要免疫活性的 T 细胞,可分辅助性和抑制性两大亚群,以保持免疫应答的平衡;就抗感染免疫而言,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机体(正)与病原体(邪)免疫应答的结果。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在平衡观方面作了充分精辟的论述和发挥。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总的规律,运动变化的根源,生长和衰亡本始。是人们经过思维而通晓事物道理的核心所在。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的藏腑学说相结合,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千头绪,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然现象,以及复杂的机体生理、病理现象加以归类,如风、寒、暑、湿、燥、火,以及五藏六腑等。这种形象思维与理论思维相结合的比类的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全面广泛的搜集各种信息的重要方法。
中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气通天论》)。是说:
人的阴(人体物质)处于相对平衡,不过盛不过衰;人的阳(机能)处于秘藏而不过分暴露、不一泻无余的情况下,人就身心健康。反之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等疾病发生。从而有了"扶正祛邪"的治疗根本大法。
以上不难看出;由于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与中医学在整体观,以及平衡观方面的接近和一致,奠定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重要基础。识论和方法论,本来是哲学命题,但对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带有根本性或关键性问题。
二, 免疫学与中医学的现况
(一) 免疫学的由来和发展: 追溯免疫学思想最早乃起源于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已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中医基本理早已孕育免疫学思想内容。早在我国宋代创造发明人痘预防天花,以后传入欧州才有了牛痘苗的发明。18 世纪后相继发现发明减毒疫苗、抗毒素、补体等,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及至近代(1945~1965)发现细胞免疫、提出抗体生成克隆选择则学说,直至免疫系统的确立,可见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71)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但由于免疫学发展早期形成了牢固的单纯抗感染概念,使人们对机体免疫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进入现代免疫学时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发现胸腺的免疫功能,确认了淋巴细胞系是重要的免疫细胞,阐明了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和功能等,说明已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了过去未被充分认识的重要生理系统,即免疫系统的存在。这一切促使免疫学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使免疫学从抗感染的的免疫概念中解脱出来,进而发展成为生物机体对"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识别,藉以维持机体稳定性的生物学概念。
建立在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免疫学研究,使人们在时空间上极大的开阔了视野;诸如在 T 细胞抗原受体本质及其基因结构、抗体多样性的遗传了基础、免疫应答过程中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及 MHC 限制性、免疫调节中独特型网络、细胞因子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细胞融合术(杂交瘤),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技术),从而获得纯化的重组因子如单隆抗体、白细胞介、干扰素等,并可进行批量生产,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继产生许多分支学科,诸如免疫病理学,免疫药理学,心理免疫学,神经免疫学,生殖免疫学,肿瘤免疫学以及临床免疫学等等。这些学科将对当代医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如器官移植,生育控制(优生),延缓衰老以及对肿瘤、传染病和各种免疫性疾病、乃至常见多发病的发病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中医学优势所在
中医学在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辩证论治是中医的另一重大优势所在。中医所谓的"证"是指按传统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切资料,包括目前科学手段尚无法获得资料,如经络信息等,经过综合分析,作为诊断和治疗的根据,这就是辩证。按信息论的观点,可将"证"视为信息的总和,那么完全可以采用现代一切科学技术手段,(理化方法包括免疫功能等生物学检验)来补充和丰富证的内涵,无疑有益于证的质量提高。无需讳言,中医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与西医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势在必行,藉以充实和丰富中医理论和科技含量有着重要意义。这方面已被许多国内外大量科学实验和医疗实践广泛采用和证实。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中医以"气"概括了人体的多种功能和物质基础(本)。按藏腑学说所指:卫气营血(系统)代表了中医的物质基础则更为具体。显然中医所指是比较抽象的。但就宏观和实质而论,从物质基础分析,则应是两者差异的最小距离,它们之间理应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对"本"的研究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则分子免疫学可提供有益借鉴。
三,中西医结合的物质基础
近几十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阴阳、气血、虚实、脏腑等方面
近几十年来,国外许多专家,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阴阳、气血、虚实、脏腑等方面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试图说明中医理论的实质和物质基础(包括定位、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但是就生命运动形式而言,它们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或单一化学的分子分析所能阐明。而作为生命运动形式,必然涉及分子之外的多细胞、多系统的活动,乃至受思维活动的形式的影响。近年神经免疫学的研究,同样说明这种客观事实的存在。
根据中医藏象学说,卫气营血就是中医的物质基础。在功能方面与现代医学免疫系统也极为近似。关于卫、气、营、血的物质基础问题,自然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如阴阳学说,是对事物的高度概括,并具有很强的哲理,难以用个别的物质(如 cAMP/cGMP)来代表。因此,既要从对立统一以及转化、互根的观点进行研究,也要从人体及动物(生命)的多个系统积累资料,自觉地以自然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手段阐明阴阳学说的特征与本质。同理,对于卫气营血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阴阳学说的方法加以探讨。神经免疫学的研究(神经介质、激素、免疫分子间的网络关系等),同样说明是中西医观点日趋接近。目前无必要强求两者的一致或对等(中医××相当于西医××)。如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可以沟通的。因此有理由相信;正确发挥中医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工具取长补短,免疫学的科研成果,正可为中医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四,当前迫切需要的工作
(一) 由与免疫学近二十年来的迅猛发展,但许多新知识和观点尚未能得到相应的普及和应用,主要是理论和实践或者说是基础和临床的脱节。除了传统和习惯因素外,免疫学的新知识和新观点,以及一些生疏的名词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实际上是缺乏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因此大力普及免疫学知识和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以适应时代需要,是为当务之急。
(二) 中医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经过长期历史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难免有人一方面承认中医治疗效果事实,而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医理论"高深莫测",或贬之为"不科学",或避而远之,如此则无济于事。以哲学观点分析,中医理论与现代所谓三大科学方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比,有许多是不谋而合的,当然它只能是朴素的,而缺乏科学的实验和数据依据。摆在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面前有着大量研究的工作有待进行。而重要的是应求得认识(观点)和方法论一致或接近。"没有继承谈不到发扬。",因此,熟悉中医理论和基"本"方法,坚持理、法、方、药的原则是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认为:真正做到中西结合,有效的发挥各自优势,必须是理论和方的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避免舍"本"求末,重蹈历史上"废医存药"歧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