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国外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肾病造成肾功能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我国糖尿病肾病发生率为33.6%,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肾脏最基本的功能结构是肾单位,每个人总计约有100万个肾单位。
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囊、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之间是系膜区。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肾小动脉玻璃样变、基底膜增厚、肾小球间的系膜区扩增。
临床上常将糖尿病肾病从轻到重分为5期:第一期主要是代偿性的肾脏功能亢进,肾脏还没有明显的病理改变,有的患者肾脏体积有所增加,第二期肾脏发生了组织学上的改变,但此时有关化验检查阴性,也就是说还查不出什么问题,病人也还没有什么感觉,仅少数病人有时血压偏高,从第三期开始病人已有临床上的不正常,如尿蛋白出现,血压也开始增高,此阶段关键性的化验结果是尿中微量清蛋白分泌率已高于20微克/分钟(μg/min),临床上通常将这一期肾病称为早期肾病。
早期肾病是糖尿病肾病得以完全治愈的最后机会,再向前发展,糖尿病肾病就无法完全治愈了。如果尿微量清蛋白分泌率超过200微克/分钟,病情就进入了第四期,第四期又称为临床肾病,其主要特点就是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血压持续性地升高;到了第五期,糖尿病肾病已进入晚期,我们常称之为终末肾病,此时病人因肾功能不全,血液中的废物,如肌酐和尿素氮也开始升高,其中血肌酐水平升高超过2.0毫克/分升(mg/dL)是终末肾病的诊断指标,终末肾病病人往往伴有显著的高血压和浮肿。根据血肌酐的水平,我们把终末肾病又分为3个阶段,血肌酐高于2.0毫克/分升叫做肾功能不全,血肌酐高于5.0毫克/分升叫做肾功能衰竭,如果血肌酐超过8.0毫克/分升,我们就称该病人已经发生了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旦临床表现比较明确,糖尿病肾病就已经难以根治了,所以糖尿病肾病的第一个治疗措施还是控制好糖尿病,避免肾脏病变的发生。1993年,美国和加拿大学者联合发表了他们名曰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英文代号为DCCT)的研究成果,这项试验历时10年耗资1亿美元,研究对象是1型糖尿病病人。1998年英国学者又发表了他们名曰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英文代号为UKPDS)的研究成果,这项试验历时20年,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病人。
在这两个意义重大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无论是l型还是2型糖尿病病人,控制血糖水平对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眼底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降低l/3。病人如已发展到早期肾病阶段,为了控制好病情,保护现存的肾脏功能,应积极动员他们接受胰岛素治疗;第二个措施就是控制好病人的血压,高血压是使糖尿病肾病加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病人应该饮食清淡,少吃盐,已有血压高者要毫不犹豫地坚持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目前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治疗手段还不多,主要目的是防止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发生,而不是使它逆转。首先,患者应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糖尿病肾病病人每天从尿中丢失大量蛋白质,所以必须补充适量的蛋白质,特别是优质动物蛋白。
但到了糖尿病肾病的晚期,大量蛋白质的摄入会使血液中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如肌酐和尿素氮等增高,给病人带来危害,所以晚期肾病病人必须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特别是要限制质量较低的植物蛋白的摄入量;第二条是避免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可能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第三条是中药治疗,中医中药对治疗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因人施治、辨证论治,对糖尿病肾病有较大的意义。最后的一条是当肾脏病变已发展到尿毒症阶段,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还需要通过腹膜透析或者血液透析把血液中的废物排出体外,如条件允许,进行肾脏移植是使病人肾功能得以恢复的唯一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