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应用的一种制剂形式,汤剂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果。而在家庭煎煮中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煎煮器具:最好用砂锅
煎药最好的器具是砂锅。砂锅属于陶器,陶器具有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且保暖性好等特点,是煎煮中药的最佳选择。若无陶器,也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和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铁、铜、锡本身也是中药类,用之恐与病情不合;且这些材质器具中的金属元素易和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轻则降低疗效,重则产生毒副作用,如铁锅煎药,往往会生成一种不溶于水的鞣酸铁,使药液变黑变绿,药味又涩又腥,非但不能疗疾,甚至可产生毒性,危害生命。
煎前泡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煎前用清水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这是因为草木药在干燥后,水分被蒸发,细胞壁及导管皱缩,细胞液干枯,其中的物质以结晶或无定形物沉淀存在于细胞内。煎前浸泡,可以使细胞重新胀满,当水分进一步浸入时,细胞可膨胀破裂,使大量有效成分释放出来。煎前浸泡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以种子、果实、根为主的药浸泡时间为60分钟。夏天气温高,可以适当缩短浸泡时间;反之冬天可以长些。浸泡用水,以常温(25℃―50℃)为宜,切忌用沸水。
煎煮用水及量: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为宜
煎煮用水一般使用自来水即可,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其中,芳香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药物,可以只淹没药物;质地坚硬黏稠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略多一些。煎煮用的水过少不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过多则会使药物有效浓度降低,同时还会加重脾胃水液代谢负担,既不利于治疗,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煎煮次数:一般只煎一次
一般一剂药建议只煎煮一次,最多煎两次。第一,因为古人煎药就只煎煮一次,并无再煎及三煎之说。第二,中药的有效成分大多是水溶性物质,特殊药物通过先煎、后下等煎煮方法已基本可以让有效成分充分溶解。煎煮用的水只是一种溶液,是药物溶解后的载体,反复煎煮并混合而后分服的方法,直接降低了药物的有效浓度,不利于发挥药物治疗作用。
为减少浪费,待药液滤出后,应将药渣放入双层纱布中包好,待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渣所吸附的药液,最后把药渣扔掉。实验表明,从绞取的药液中,可得到大量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剂量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药效降低、损失或不宜久煎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更高。如此,则能增加中药的溶出率,提高疗效。
服药方法:每日一剂
临床一般均为每日1剂,每剂分2或3服。病情急重的,可隔4小时左右服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一般情况下,汤药多温服。除特殊目的外,为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可于饭后服药从而增加患者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