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对人体组织细胞的持续损害,会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而这种高血糖对人体慢性损害的过程往往在起病后多年内不被患者感觉,而不易早期发现,甚至许多患者在明确诊断糖尿病后,也因为没有特殊不适而不积极治疗,或者不规范治疗,还有许多患者只重视监测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最终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这些慢性并发症一旦发生,治疗起来,不仅需要大量的经济费用,且疗效不佳,还会持续性加重,但到此时悔之晚矣。
现代糖尿病治疗理念是:早期诊断,全面安全达标,即不仅要血糖达标,且避免出现低血糖,还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体重等。而在血糖控制方面,则强调平衡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
正常人血糖,无论空腹或餐后,均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血糖稳态),即空腹3.9-6.1 mmol/L餐后<7.8 mmol/L。
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素功能的缺陷,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或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等因素,导致患者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但在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空腹血糖并不高而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即餐后1-2小时血糖超过7.8 mmol/L,而一旦空腹血糖升高(>6.1mmol/L),则代表胰岛功能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明显衰减,餐后血糖往往会更高,而高血糖对全身各组织细胞的慢性损害具有累积效应。
研究证明,空腹高血糖(>6.1mmol/L)和餐后高血糖(>7.8mmol/L)对导致慢性并发症的结果有所差异,前者与微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的相关性已获得循证医学的证明,而餐后高血糖则更与大血管并发症相关(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同时,血糖波动(即空腹与餐后血糖的变异或波幅)被认为是血管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既要监测或控制空腹血糖,也要监测或控制餐后血糖(包括三餐后的血糖),同时还要减少空腹与餐后血糖的变异,即平稳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