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保留的长度不能太短
术后排便功能的重新建立需要肌肉的协调作用和完整的神经反射系统。正常的排便和控便功能取决于3个基本条件:一、肛门正常的括约肌功能。二、完整的排便反射功能。三、粪便的存储功能。
排便反射的建立是由粪便所产生的容量和压力刺激肠管感受器,直肠容量性扩张刺激耻骨直肠肌和盆底肌肉,通过盆腔神经上传引起便意,这个反射的建立依赖肛门侧直肠肛管的长度,所以保肛手术至少保留完整的内外括约肌、肛提肌、肛管及其支配神经。为了维持正常排便次数,应保留直肠下段75px-100px,保留的直肠越长,神经反射越完整,排便功能越理想。
九成患者术后有肛门功能障碍
术后患者排便功能的判断有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包括:一、肛门括约肌的功能。二、保留直肠的长度。三、吻合平面的高低。四、周围神经损伤与否。主观指标包括:一、排便次数。二、排便随意性。三、区分气、便的能力。四、排便困难的程度。
低位、超低位保肛手术后,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障碍,即所谓的前切除综合征。前切除综合征是一种由便急、便频和气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组成的综合征。少数患者也可能表现为便秘、排便困难等。目前研究表时,前切除综合征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吻合口高度、外源性神经损伤、胃肠道重建方式及术前辅助治疗等。当然,术后排便功能的康复训练也十分重要,包括锻炼患者肠道的贮存功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调整饮食结构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