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人员密度最大的场所之一:有限的教室空间内,人多、地狭、通风差、空气污浊,一旦遇传染性细菌、病毒、寄生虫,扩散迅猛,极易形成传染病流行及井喷式爆发。学生一人有病传染一片、一个宿舍、一个班、一个年级乃至全校的事件屡见不鲜。
又逢一年开学季,在开学的集结号吹响之际,面对各个阶段学生陆续返回校园、孩子们重新聚集起来的时候,又恰逢夏秋之交、各种传染病滋生的时节,有必要对常见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易患传染病加强防范,如手足口病、猩红热、水痘、麻疹、腮腺炎等。
1、头虱
教室是一个滋生多种微生物导致幼儿患病的温床,如头虱就是其中的一种,常见于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上小学的孩子以及养育小孩的家庭成员之间。以图为鉴,在孩子们返回课堂之后,检查是否有患儿符合上述感染表现,及时对症处理。
头虱是一种几乎完全寄生在人头部、导致瘙痒,而较少侵扰眉毛和睫毛的寄生虫。这种虱子最常通过与感染者头发直接接触传播,较少通过接触患者衣饰(如如帽子、围巾、大衣)或者其他个人物品(如如梳子、牙刷、毛巾)传播。是否发生传染与家庭或学校内个人卫生和清洁度没有多大关系。
诊断头虱应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确诊,而患者往往会将棉绒纤维误认为虱子。最佳确诊方法是识别出虱卵,虱卵常生长在距离头皮不到 5mm 的头发毛干处。头皮处可进一步看到空发鞘(一种围绕于头发外面的白色管状物质),并不需要使用虱卵细齿篦除去。
2、头癣
头癣是一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头皮瘙痒性真菌感染,最常见于儿童。典型受累区域呈现斑秃、圆形、鳞片状红色或炎症表现。患者表现为低度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以及脓疮(秃疮癣)。
头癣感染具有传染性,很容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身体起癣部位、触碰感染者使用过的个人物品(如梳子、帽子、衣饰)以及宠物(尤其是猫)进行传播。
常通过临床表现做出诊断,确诊需使用伍德灯检查和 / 或培养的方法。治疗头癣最好使用口服药物(如灰黄霉素、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因为局部用药易快速被擦掉;治疗后头癣易复发;治疗过程中还需对家庭成员接触者和宠物进行评估与治疗。该病较少见于青春期后。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属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多数病例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 A 16型,其次是 5 型和 10 型;另外,还有肠道病毒 71 型也与手足口病爆发有关。
手足口病通常见于不足 5 岁的幼儿,成人也可发病。患者症状 / 体征包括皮疹、口腔内(疱疹性咽峡炎)和口周疱疹或溃疡、发热。传播途径通过人和人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或接触感染物体 / 表面。
可在感染者唾液、痰、鼻涕、疱液和粪便中发现脱落的病毒颗粒。可通过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必要时经过咽拭子或粪便培养进行确诊。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支持治疗方法包括非处方止痛药 / 退烧药(不要给儿童服用阿司匹林)、漱口药或喷雾剂。
4、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GABHS)感染、释放三种致红疹性外毒素的一种导致的疾病。通常发病年龄为 5-12 岁。
患儿首发皮疹出现在颈部和胸部,皮疹有“砂纸感”,然后皮疹遍及全身,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诊断时皮疹质地较外观更具确诊意义。
其他症状 / 体征包括发热、咽炎、寒战、呕吐和腹痛;典型体征如“草莓舌”,呈现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红白相间的草莓样外观;经常可见患者手掌脱皮,在感染与急性发疹之后恢复期出现,呈自限性过程。
咽喉拭子培养常为 GABHS 阴性,所以往往通过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猩红热的关键点在于,如果没有治疗彻底,将有 3% 的患者进展为风湿热。
5、细菌性结膜炎
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特征性体征包括巩膜充血、周围皮肤发红伴有粘液或脓液流液。虽然抗生素治疗可减少并发症以及快速缓解症状,但大多数病例可自限性好转。
儿童患细菌性结膜炎多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其中,流感嗜血杆菌性结膜炎易在学校和家庭中传播感染,该病与并发上呼吸道感染和中耳炎相关联。
该病通常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大多数情况下,细菌性结膜炎可使用经验性抗生素局部用药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