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激光是首选治疗方式,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将造成水肿的“元凶”“烫死”,水肿则会慢慢地消退。但对于其他类型的黄斑水肿,比如弥漫性或囊样的黄斑水肿,就不适合激光治疗,而要首选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也就是常说的往眼内打针,常用抗VEGF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抗VEGF的作用:眼内VEGF浓度下降,血管通透性就降低,水肿就会消失
VEGF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英文缩写,有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和诱导新血管生成的作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玻璃体腔以及视网膜表面血管周围的VEGF浓度异常升高,导致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水肿的发生。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原理就是用药物让眼内的VEGF浓度下降,就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同时可以让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这样血管的渗出就会减少,水肿可以慢慢吸收消退。但是,抗VEGF药物在眼睛内有一定的代谢时间,当药物浓度低于治疗浓度时,水肿就会复发,所以需要重复治疗。
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使水肿消退
除了注射抗VEGF药物,还可以向玻璃体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造成黄斑水肿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除了眼内VEGF浓度增加,使新生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它炎性因子的存在,使得黄斑水肿持续不退。众所周知,激素药物有抗炎的机制,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多种炎性因子,使得黄斑水肿消退。但和注射抗VEGF药物一样,激素同样需要反复注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直存在,对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通透性的的影响就一直存在,激素和抗VEGF药物都必须在有效浓度下才可以起作用,药物代谢以后黄斑水肿可能会复发。
两种药物具体如何使用?
这两种药物的给药方式都是玻璃体腔注射,注射次数由病情决定。一般来说,注射抗VEGF药物两三天后,黄斑水肿就会有明显的减轻,一般一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就会明显降低,患者能够自觉看东西比治疗前清楚了,视力有所提高。理论上说,药物的作用能够持续一个月,一个月之后还要再继续注射。很多患者听起来觉得没有尽头了,怀疑是不是要一直打下去?经过现在多中心的临床实验和文献分析结果显示(注射Lucentis),第一年注射的次数平均有8~10次,第二年、第三年注射的次数就会明显下降了,特别是三年之后的患者,有些人每年只需要注射一次甚至是零次。
至于激素,通常用量是每次1毫克~4毫克,用量越大维持的时间越长,还有缓释剂型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延长注射间隔。但是激素用量增加,发生副作用的风险也越大,最常见的是导致眼压升高和发生白内障,另外还有感染等,这些都是对视力影响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医生会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剂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