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TD),是以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和)发声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多动症、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重复、快速的收缩动作;干咳声、清嗓子声、吸鼻声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病率为0.5~1/10万,男女之比为3~5:1。
该病病程久,一般均在1年以上,可长达10年或更久,而且波动性强,时隐时显,但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消失。持续至成人者,抽动的严重性也减轻。大部分患者可拥有几近正常的生活、工作。
该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前者并非人人皆须,但后者不可或缺。如果使用药物,从一线药到二线药的选择,从起始剂量、治疗剂量、维持剂量、到减量直至停药,务必遵照医嘱执行。非药物治疗更需监护人的配合、投入。
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
教育: 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教育目标应包括患儿、监护人、老师以及其他与患儿有较多接触的人员,共同给患儿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教育方式:个体指导、口头讲解、书面卡片提示、电话咨询、科普宣传、专门网站等。
习惯逆转训练: 即利用对抗反应来阻止抽动发作,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第一步、建立抽动的自我意识:患儿对着镜子反复观察自己的抽动症状,发现症状、体验症状将要出现的预感;确定容易出现症状的场合。
第二步、引入竞争性拮抗动作:对于运动性抽动,相反的对抗反应是拉紧与抽动相对应的肌肉;对于清嗓子等与喉部发声有关的抽动,采用紧闭嘴,通过鼻腔进行慢节奏深呼吸以阻止发声性抽动的发生。
第三步、持续矫正:回顾发生抽动症状的不良后果,以增强矫正的动力和决心;适当的社交暴露,去曾经常常发生抽动症状的场所参加活动,证实患儿有能力克服。第四步,假象性训练:针对一容易发生抽动的场合,想象自己出现抽动,以竞争性动作对抗,从而固化抽动的对抗性行为。
韵律操练习: 一是对较轻的运动抽动效果好;二是学会深呼吸并控制呼吸节律,对发音抽动效果明显,关键是坚持练习,不要间断。每次10~15分钟,可安排在早晨起床后、午间、傍晚和睡前练习,一天3次以上。
1、深吸气同时,向两侧伸展双臂。
2、深吸气同时,练习直立――下蹲。
阳性强化:监护人要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只要抽动有减轻,就应给予适当表扬和奖励。
放松训练:以系统的方式轮换地紧张、放松某一肌群,通过反复训练,可使抽动症状减轻。
消极练习法:在指定时间里(如15~30min) 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种抽动动作,随时间进展,患儿逐渐感到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
自我监督法:患儿每天在指定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不自主运动详细记录下来,如抽动的次数、频率与环境有无关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可增强对抽动的意识并努力去克服。
认知行为治疗:
1、年幼儿童:由专科医生对患儿进行评估,制订出个性化训练方案,以提高患儿大运动、精细动作及身体协调性;进行视、听、记忆等方面训练,提高注意力、思维能力等。
2、年长儿:除了认知训练外,在心理医生指导下, 正确认识抽动症状,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