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男性,52岁,诊断肺癌已四年余,反复多次在多家医院行放、化疗。2012年8月患者出现头颈部肿胀、心慌气短、腹胀,胸部CT示上腔静脉狭窄,外院以右肺中分化鳞癌放化疗后,上腔静脉综合征收住院治疗,当时输液选择了腹股沟区行股静脉置(CVC)三天,因患者不能耐受被迫拔管,后期治疗均由下肢浅静脉穿刺完成。此次患者入院时头颈部肿胀明显、发绀、心慌气短,腹胀较前加重,需尽快行化疗,但患者双下肢已见不到任何可穿刺输液的血管。
经过B超下仔细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后我们决定由从患者的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并把穿刺点由原来的腹股沟区下移到大腿中部,这样既不影响活动,又便于使用维护。这个决定很快就得到了医生,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同意,随后将患者安置在PICC专用置管室,由高竹林护士长操作,龙静、刘佳协助,再次评估血管、测量长度,消毒、铺巾、穿刺、送管、固定、试输液,50分钟过去了,一条PICC导管从患者右侧大腿中部的股静脉置入到了下腔静脉(已拍片验证),患者非常高兴,他说:“我今天就可以接受化疗了,我有救了。”
PICC置管通常从上肢肘部或肘上置入,但临床上会遇到部分肺癌和恶性淋巴瘤等患者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这是由于肿瘤等压迫引起的上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对于该类病人静脉通路的建立需要避免上肢静脉输注而通常选择股静脉,在过去没有超声引导的条件下,股静脉穿刺部位位于腹股沟区,存在下肢活动受限,并发症较多和护理困难的缺点。利用B超引导下从大腿上置入PICC导管可有效的避开腹股沟处大腿的弯曲活动,带管期间病人的活动不受限制,静脉输液时病人只需将大腿内侧的裤子缝线拆开或穿短裤即可。
此操作为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建立一条安全、有效且能较长时间保留的静脉通路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在我省尚属首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