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融合结合颈椎人工间盘置换(hybrid)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
累及3个节段的颈椎病,因软性的椎间盘退变突出、或硬性的椎体后缘骨赘压迫多节短颈髓或神经根,常需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多节段颈椎病多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或前路长节段减压内固定治疗。后路减压为间接减压,效果有限,而前路长节段减压植骨块过长,融合节段过多,内固定易塌陷移位,同时多节段运动功能丧失并且可能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因此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甚为棘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011年3节段椎病患者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4~18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肩部疼痛,四肢麻木乏力,胸膝部或大腿束带感,大小便功能障碍,下肢踩棉花感,病理征阳性等。术前影像学检查排除置换节段椎间隙<3mm、发育性椎管狭窄、骨质疏松、感染和肿瘤。术前MRI检查显示3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压迫颈髓或神经根,其中脊髓有高信号形成者4例,T2WI显示硬膜囊前方受压呈波浪状改变。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气管内插管全麻。肩下垫软垫, 颈后垫圆枕维持颈椎中立位, 取右侧颈前横切口,沿颈血管鞘与内脏鞘之间进入椎前筋膜。C型臂X线机透视定位手术间隙后剪开椎前筋膜,显露椎体及椎间盘,减压充分后先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测量间隙的宽度、椎体的深度、间隙的高度,选择合适的试模。安装试模,透视确定满意后将选好与试模匹配的 人工颈椎间盘置入椎间隙,C臂透视检查确定位置正确,颈椎中立位下压缩椎间隙使假体与椎体骨质紧密咬合。行相邻ACCF术后常规使用地塞米松、抗生素3d。术后第3天带颈托下床活动,出院后继续颈托制动4w,术后2个月常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预防异位骨化发生。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指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制定的JOA评分系统,VAS和ND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评估指标分别于术后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不能确定是否骨性愈合病例行CT检查。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
【结果】
本组手术患者无一例出现术中神经损伤或术后症状加重,无喉头水肿、硬膜外血肿、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并发症。随访时间26.5±5.4个月(12~36个月)。术后1周、3个月、半年、1年,X片检查正侧位、过屈过伸位显示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位置良好。融合节段均在6月内达到骨性融合,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置换节段没有发生异位骨化和后凸畸形(图1)。JOA 评分:术前的9.6±1.7增加到末次随访时14.4±1.1分(P >0.05),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0.1%。颈项疼痛VAS评分由7.1±1.1分下降至1.0±0.7分(P >0.05),术前NDI 40.4±3.7 分,末次随访降至9.3±2.2 分(P>0.05) 。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前活动度为16.0°±3.03°,末次随访时为15.6°±3.1°,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采用前路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结合融合技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而保留运动节段可有效解决相邻节段的退变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