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征及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即8月、9月和10月,指从节气到立冬之间,是由炎热夏季到寒冷冬季的过渡季节。
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秋风送爽、雨水较少,气候干燥。初秋(立秋、处暑),盛夏余热尚存,秋阳肆虐,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冷,南方寒露风、霜冻及低温冷害。若机体不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疾病将纷至沓来,乘虚而入。
经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的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更应注意。秋气应肺,而秋季干燥的气候极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重者还会咳中带血。由夏到秋,气温下降,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过于生冷,会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易患疾病】
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鼻窍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症),情志病(如:抑郁症),气血失调疾病(如: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慢性胃炎和关节炎等慢性疾病。
【治疗方法】
<!--[endif]-->节气疗法: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施治方式:隔药饼特色灸法(根据具体病种与个人体质而拟定)、普通灸法等。
<!--[endif]-->施治时间:节气当日,连续三次。
【养生指导】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晚9~10 点入睡、早晨5~6 点起床为宜;“滋肺阴、敛肺气”,宜收不宜散。防凉、防燥、御乏;秋宜温,进补以“清”补为主、滋阴润燥、益肺补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