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其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上午体温比下午体温略低。
2、不同测量部位的体温正常值是多少?
腋温35.9℃~36.8℃;口温36.3℃~37.2℃;肛温为36.6℃~37.7℃。
3、腋温、口温及肛温之间如何换算?
一般口温比腋温高0.4℃,肛温比腋温高0.5℃。
不过要注意这种差别随体温的升高而变得不明显,当体温超过39℃时三者基本一致。另外也与测量体温的时间有关系,将腋表、口表及肛表测量时间分别固定为5分钟、3分钟、2分钟时,三种测试方式结果近似。
4、什么叫体温升高?
体温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体温升高。
5、人体如何保持恒定的体温?
人的体温是由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位置大概在鼻腔后上方的颅底部。一般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设定在37℃左右,当流经体温调节中枢的血液温度低于37℃时,人就会感觉冷,并通过减少散热(如增加衣服等)或/和增加产热(如寒颤等)升温。反之,人就会觉得热,将增强散热而降温。
6、何谓发热?
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然后机体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整,把体温调控到相应水平。
简单而言,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体温升高都是发热吗?
不是。因为体温调定点没有上移时也可以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妊娠期时体温可以升高0.5℃以上,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发热。
8、中暑算发热吗?
不算,因为此时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没有上调。中暑是因为环境温度过高,导致机体散热不畅引起的体温增高,在儿科常见的婴儿捂热综合征也可以认为是“冬天里的中暑”。
9、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哪些?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导致机体过敏的蛋白质及类固醇等。
10、除了感染、过敏外,还有什么情况可以引起发热?
恶性肿瘤、创伤、手术等被损伤的细胞、坏死组织及异常细胞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原,从而导致发热。
11、发热是如何分度的?
发热的分度尚未完全统一。一般可根据腋温的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12、发热是如何分期的?
发热可以分为三期。
第1期为体温上升期,此时体温调定点温度高于体温,人体皮肤血管收缩和骨胳肌寒战,此时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开始逐步升高。患者可以出现皮肤面色苍白,手足端皮温降低。
第2期为高温持续期,体温与体温调定点温度一致,此时患者体温不再上升,并维持在发热状态。患者可有酷热的感觉,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
第3期为体温下降期,此阶段是引起发热的物质逐渐被机体消除,体温调定点重新返回正常。临床上可见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13、发热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体温升高1℃呼吸增加5~7次,心率约增加18次/分,颅内血流增加8%。
热特别是高热(40~41℃)时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小儿体温急剧升高可伴随着抽搐。消化液分泌减少和消化酶活性降低,引起食欲下降。
14、发热对机体免疫力有哪些影响?
一方面,高热可使病原微生物活力下降、繁殖受到抑制,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另一方面,高热也可使机体的一些免疫细胞功能减退,导致机体抵抗力的下降,从而导致感染加重或发生新的感染。另外,高热也可使肿瘤细胞受到抑制。
15、发热后应当如何处理?
发热不超过40℃,又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妊娠期妇女、有高热惊厥史的儿科病人等),可以多喝水和适当补充维生素、营养物质,不必急于退热。对于体温40℃(儿童39℃)以上或发热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必须及时退热治疗,使体温降至38.5℃即可。
16、儿科常用药物退热的机理是什么?
儿科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商品名美林、甜倩)对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泰诺)等,这些药物可以将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下调到正常,之后通过机体对产热和散热的调整,把体温调控到相应的水平。
17、物理降温没有副作用吗?
因为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的,如果体温调定点较高而又使用物理降温,特别是在体温上升期,可能会出现寒颤等不良反应,反而不利于病情康复,因此正在一般不提倡全身性物理降温。
18、何时考虑物理降温?
高热时头部局部冷敷、使用降温贴等局部降温,可以提高患儿舒适感;在体温下降期,如果患者体温过高,适当地应用物理降温,可以减少出汗,避免脱水(虚脱)的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