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健康月
随着夏至的即将到来,闷热难耐的三伏天就要如期而至。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健康月活动即将在我院展开,那么什么是“冬病夏治”呢?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该法虽已历经千年,仍在焕发出灿烂的光芒,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冬病夏治”源于中医传统理论《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的理论,它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这里,“冬病”是指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以及成人的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遇寒发病等特点,往往于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有甚者到了夏季也不能脱去棉衣。“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所以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即可通过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二、冬病为何能夏治
这里首先要谈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简单而言就是说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而人体也会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发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将自然界存在的许多致病因子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多发生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黄帝内经》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说,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在春季夏季自然界生长旺盛的时候,养护人体阳气。在秋冬自然界收藏的季节,人体要固户阴液。特别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三伏天,人体阳气相应最为旺盛的时候,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逐风祛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体内沉疴,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到来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所以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机。此时用药物外敷、内服、薰洗、针灸治疗、食疗等适当的方法培补阳气,使自然界的阳气、人体自身的阳气和药物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以纠正人体阳气的虚弱状态,消除体内留伏的痰湿水饮,达到预防“冬病”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从而治愈疾患的目的。
三、冬病夏治有哪些禁忌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1)孕妇或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2)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3)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的病人。(4)对敷贴药物严重过敏者。
四、春夏养阳要注意什么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敷药当天,患者应洗澡,着棉质衣衫,避免过多出汗;外敷期间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尤其是儿童贴敷时,家长一定要多观察多询问;贴敷部位若出现水泡,不必惊慌,保持周围皮肤干燥,不要挤压水泡使之溃破,水泡可自行吸收,若溃烂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处理;贴敷患者要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不要让电扇或空调直吹身体;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忌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冬病夏治治疗的是冬季易发或复发的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所以不能因为贴了一次或一个疗程而没感到所期望的疗效,就放弃继续治疗,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坚持连续治疗,树立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五 注意饮食调理
广义上的春夏养阳、冬病夏治还包括饮食的调摄,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对人体阳气加以保护。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振、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过分贪图凉爽,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药物贴敷,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进行食补来饮食调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