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学习就业压力增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家庭结构改变、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迹的现象。心理和行为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越严重,精神疾病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种类很多,表现各异,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有: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网络综合症、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品行障碍、儿童选择性缄默、偏食、咬指甲、异食癖,儿童异装癖、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焦虑症、抑郁症等。
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儿童心理疾病也可能因为治疗不及时或没有治疗而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以后。然而只要我们引起重视,正确对待,早期干预,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展中,机体的反应不仅与诱发因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同时也与病人的病前性格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加强个性锻炼,培养其忍耐、克制和有涵养的能力,可以消除过多的兴奋性,促进其兴奋和抑制的均衡,预防因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所导致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还要注意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如过度疲劳,长期失眠或躯体耗歇时,易于促发某些心因性精神病的发生,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对防止心因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个体性格形成中后天环境的不良因素,在儿童性格障碍与行为障碍的发展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最常见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从儿童时期重视精神健康教育,儿童早期的个性发展决定着其后来的个性特征,儿童时期是为身心健康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
(2)要注意家庭学校教育问题。儿童富于模仿性,易于受周围人言行举止的影响,家庭与学校配合,对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爱劳动,爱集体的品德与作风,养成诚实、坦白、坚强、勇敢的心情和开朗豁达的性格。
(3)及早发现和及时纠正一些精神障碍。儿童时期的神经机能失调,通常是从个别症状开始的,如口吃、遗尿、抽动、和睡眠障碍等。儿童时期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孤僻、迟钝、冲动行为、多动、网络成瘾等。早期发现、及时确诊、及时处理。
对儿童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分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教育行为治疗等。但是很多家长很抵触对孩子心理疾病用药物治疗,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不然,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一般采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加康复训练,通过谈话交流等形式,帮孩子打开心结。而如果孩子病情较重,出现绝食、体重急速下降、严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或明显的破坏性行为等,就要及时送医院,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每种药物都有其一定的副作用。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精神疾病药物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新药药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用起来更安全。在对儿童进行药物治疗时,一般都会从较小的剂量开始,慢慢增加用药量,争取用“最小有效剂量”控制住病情,在治疗中,多主张单一用药,药量也会根据病程进展不断调整。
由于当今社会的种种因素,儿童心理疾病是个令人不容忽视的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多留意孩子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是否突然出现明显异常,发现孩子性格突然改变,出现异常语言和行为等情况,应与孩子多交流,情况没有缓解时应带孩子到正规的精神病专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