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系指每个单位内骨组织数量减少。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等于或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个社会性的健康问题,低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一个主要因素。
人的骨密度在20~30岁之间达到骨量峰值,而此时绝大多数妇女正值妊娠及哺乳期,是生育年龄妇女体内激素环境变化最大的两个时期。在这种起伏波动的激素环境中,发生着钙从母体到胎儿、婴儿的转运和再分布。这些生殖活动带来的骨矿消耗可能会影响到绝经前骨量的积累和围绝经期的骨丢失。随着医学的发展,妊娠与哺乳骨钙代谢日益被关注。现将其近年与骨质疏松有关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妊娠期孕妇体内钙代谢调节
妊娠期,尤其妊娠晚期由于胎儿骨骼的迅速发育,从母体吸收钙逐渐增加,从而促使母体产生一系列变化以调节钙代谢,肠道对钙吸收增加,循环中的增加,促进母体肠道对钙的吸收显著增加。
妊娠期钙吸收后的分布途径主要包括:
⑴骨钙稳态的调节:
血清中降钙素的升高升有利于保护母体骨骼以防过度钙吸收。早期的研究表明在妊娠期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升高,最近的纵向研究表明血清完整PTH浓度在妊娠期无升高,与非妊娠期相比降低或无显著改变。
⑵母体与胎儿之间钙的调解:
研究表明,胎儿生长发育需要大量钙质靠母体供给,如果母体钙供给不足时,体内钙缺乏,再加上维生素D的不足,血钙水平必然降低,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动员骨钙,使骨吸收增多,以满足胎儿需要和维持母体血钙的生理水平;另外,孕妇本身成骨作用降低,保证血钙的正常水平。
血清PTHrP水平升高,其作用可能与胚胎分化、维持母体胎儿间钙传递、促进胎儿骨骼发育、发动分娩及泌乳有关,但是其来源不清楚。胎儿低血钙与母体低血钙、及高降钙素浓度有关。
母体低甲状旁腺功能状态可使胎儿甲状旁腺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新生儿高钙血症。母体高甲状旁腺功能状态可造成胎儿血浆甲状旁腺素升高,使胎儿骨吸收增加。近几年研究表明,妊娠期母体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及钙结合蛋白的减少使血清总钙下降,而具有生理活性的血清离子钙浓度无显著性改变。这反映了母体的适应性变化。
⑶尿钙的排出增加:
反映了钙吸收的增加及妊娠期血容量扩大后的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
2、哺乳期产妇体内钙代谢
哺乳期肠道钙吸收比妊娠期降低,尿钙的排出比妊娠期及非妊娠期都显著降低。
⑴骨钙稳态的维持及调节:
大量资料表明,哺乳期的钙源丢失大于骨吸收增加。哺乳6个月骨矿物质丢失超过7%,骨丢失率比绝经后还高,这种骨丢失甚至可以导致罕见的骨折。哺乳期骨钙释放入血不一定完全受钙调激素的调节,血清中PTH、浓度与非妊娠期没有不同。低雌激素高PTHrP浓度及泌乳素可能对增加骨吸收起到一定作用[1]。
⑵乳汁中钙的调节:
近来动物模型研究表明某些细胞因子增加,可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例如在低雌激素情况下可以诱导IL-6生成增加,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雌激素降低所诱导的骨吸收增加,保证了产妇在饮食钙不足的情况下乳汁中钙的浓度以满足婴幼儿对钙的需求。
哺乳期骨丢失与绝经后骨丢失不同,哺乳期骨丢失是短暂的。哺乳停止后,随着月经复潮,肠道钙吸收的增加,尿钙排出减少,丢失的骨量在产后一年内可恢复,即使在此期再次妊娠。研究表明补充钙剂在哺乳期对乳汁钙浓度及骨矿物质无影响,仅见尿钙排出增加。
3、妊娠和哺乳期维生素D对胎儿及婴儿骨骼系统发育的影响
有关妊娠期及哺乳期母体体内维生素D水平的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并有研究指出[1]维生素D可能影响功能胎儿骨骼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生长发育,这种影响可能持续至新生儿及以后的生长发育,对于妊娠及哺乳期补充维生素D对孕妇及胎儿及新生儿的益处及是否有不良影响,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一项[1]研究对一组孕妇晚期测定体内维生素D水平,其中78%(466)新生儿出生时测定维生素D水平,74%的新生儿9个月时再次测定血维生素D浓度,其中30%(178)9岁时再次测定体内血维生素D浓度,结果显示母体血维生素D浓度大于75nmol/L时则不会影响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神经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其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项研究[2]显示母体维生素D缺乏将会增加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及新生儿维生素缺乏病发生的风险,并增加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上述研究使得在妊娠开始就监测母体维生素D,并按需补充及调节成为必要。
4、妊娠对骨量的影响
骨钙储备从胚胎期就已经开始,一般到30岁以前完成骨钙的储备,通常25岁以后的成熟妇女骨密度已达峰值,妊娠对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年轻的未达峰值骨密度的妇女,与妊娠有关的骨质疏松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低钙饮食和PTH浓度升高、孕期长期缺乏户外适当活动、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镇静药物以及抑制宫缩的保胎药物以及一些不确定的的病理因素有关[3],妊娠本身不是低骨量或骨折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几项研究显示,多次妊娠的女性的骨丢失少于未曾妊娠。
5、哺乳对骨量的影响
多年来骨量与哺乳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哺乳期钙从骨中的动员比妊娠期多,其程度取决于乳量的多少和哺乳期限的长短。一些横断面研究表明哺乳与骨密度正相关,没有增加骨折的风险性[6]。哺乳3个月与骨丢失无显著相关,丢失的2%股骨干或脊柱骨矿物质在产后6个月完全恢复。
总之,妊娠与哺乳引起的激素与供求改变对骨代谢的影响是必然的,通过增加孕期及哺乳期钙的补充,以及监测孕期维生素D水平,根据情况调整维生素D对妊娠及哺乳期的母体骨骼健康作用是肯定的。
妊娠本身不是造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妊娠与哺乳对骨代谢的近期及远期影响研究结果目前仍存在不一致,目前关于妊娠与哺乳与骨质疏松的研究仍缺少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对妊娠及哺乳对骨代谢近期及远期的影响的研究,为如何调节妊娠及哺乳期骨稳态提供充分有利依据,指导母婴近期及远期骨骼健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