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系统是个非常有趣的系统。
首先,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消化饮食,生成气血,营养全身,修复损伤等;其次,我们知道它必须经常接触有害的食物,具有较强免疫作用也是其特点之一;第三,有入就必须有出,排泄功能是必须的,这也是脾胃最直观的功能之一;我们都知道脾胃的这些功能其实与西医已知的是一样的。
但是,我必须要告诉大家的是,前述内容仅仅是脾胃的基本功能形式,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远远不止这些。
大家不明白的内容就有:
1、后天之本,这个概念似乎与消化吸收比较相近,我要说的是,不全,太不全了。后天之本,就是人体离开母体后,人的生存就全靠它了。
使用、养护、保护、修复好它就是对人体最大的保养;而我们对后天之本的理解,更多强调其使用,从养生角度看,养护、保护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脾胃使用周期、频度、强度都是非常有限的。
换句话说,后天不稳了,其他脏腑如何生存好?要想健康长寿,没有后天之本,从何谈起!
2、升降枢纽是脾胃的特性关键,气化特点非常独特,控制了上下焦的交通,如果非要用结构系统模式看待,是无法理解这个功能特性的。
3、食物不好好控制管理摄取就会带来疾病,其中,食物的不能有效消化就是疾病了,其危害,犹如地震的次生灾害一样,是继发的,而且很久都不会消失,而人们习惯于注意一下就好的观念!
4、气血津液、经络机构、五脏六腑的平衡调控是需要脾胃的良性升降的,否则就是疾病根源。
再谈谈疾病模式。
我们认为疾病就是某种状态、过程的集合表达!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犹如子弹射中靶子是必然,但是,子弹在射向靶子的过程又是什么?病机的表达其实就是这样的模式,只是我们更喜欢用发生了的现象来讨论疾病状况,而对即将发生所谓亚健康状况表示无所谓或者没有更多的重视!
我们从慢性病患者的损伤模式可以看到,疾病的发生基础就像一粒种子,疾病现象就像生长出的大树一样,枝条、分叉、树干、树叶等该怎么去长,是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或者说是影响的。其实,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遵循多因多果模式的,只是因其复杂,大家不愿正视!
脾胃疾病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脾病、胃病、脾胃病是有不同状态的;而其属性的疾病就开始发生复杂变化,这个内容中,最难预测的就是每个人发生疾病时,那种比例关系、层次关系、先后关系、主次关系、反应关系、五行关系、气化关系等都是无法掌控的一清二楚的。
所以,医师没有不愿意帮助患者的,但是,与个人能力相比,其不明白的内容是多过其已知内容的。当然,各个医师之间,对某个问题的把握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就是为什么病人常常有良医难得感!要知道,多数疾病还是容易处理的,但是,易者自易,难者还难!这个却是其自然规律了。
所以,医者,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这个职业的要求,就比其他职业高得多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热衷于找老医师看病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