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应用与发展表明EUS对后纵隔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特殊意义。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能直接取[1]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明确邻近食道周围纵隔占位病变、肿大淋巴结等的性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有重大意义[1]。我们利用EUS-FNA诊断了2例性质不明的后纵隔占位病变,现报道如下:
例1:62岁女性患者,因“上腹胀痛1月”入院。于院外行普通胃镜示食道上段距门齿23cm壁可见一浅隆起病变,表面粘膜光滑。胸部CT示气管隆突下脊柱前方见10×5×5cm大小软组织肿块影,伴右侧胸膜大量软组织结节,右侧胸腔积液,考虑恶性胸膜间皮瘤可能。入院后内镜超声检查见病变位于后纵隔靠近食道壁,与食道外膜可分开,病变直径为6.1cm,有分叶,呈中低均匀回声,病变中可探及有血管穿行,周围可见淋巴结样回声,可见较多胸水(见图1)。在内镜超声及其多普勒监测下以22G穿刺针刺入病变,负压来回抽吸数次,抽出组织条样物及少量黄色粘稠液体样物,分别送病理检查。病检结果为分泌粘液的良性或低度恶性间皮瘤,后经手术切除证实。
例2:52岁女性,因“腹痛半年”入院。院外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食管炎2级。经治疗后缓解不明显。行胸部CT 示右上纵隔见一直径7.8cm椭圆形软组织影,增强示不均匀斑片状强化,遂入我院。入院后内镜超声检查见距食道上口食管壁外一最大直径7.8cm实性低回声团块,团块内回声欠均匀,可见血管穿行,该团块与食道壁分界清楚,周围未见确切淋巴结样回声(图2)。内超引导下以22G穿刺针刺入病变共两次,第一次抽出为血性液体,第二次负压吸引下来回穿刺数次穿出白色组织条。组织条病理学诊断为梭形细胞瘤,倾向于神经源肿瘤,后经手术切除证实为神经鞘瘤。
讨论
内镜超声是将内镜直视和超声扫描检查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技术,其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缩短超声探头和被扫描器官之间的距离。操作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直接放到距离病变部位最近的地方,避免骨骼、其它脏器阴影和气体的干扰,获得十分清晰的超声扫描图像。它最初应用于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以及肿瘤的分期,随着EUS-FNA技术的开展,对消化道邻近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应用进展迅速。
对于纵隔疾病的诊断首选胸部CT或MRI检查,但需明确其性质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Sema[2]等对EUS-FNA与纵隔镜诊断纵隔肿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准确率分别为86% 、100% ,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为100%。因此认为纵隔镜对上、前纵隔显示良好,但难以显示主肺动脉窗及下、后纵隔病变,而这恰好是适合行EUS-FNA的部位。EUS对后纵隔病变的评估十分有价值,只要病变邻近食道周围理论上都可以通过经食道EUS-FNA对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检,对所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判断纵隔病变的性质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作用。本文两例均是后纵隔病变,EUS-FNA均成功做出术前诊断。
相较于传统的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EUS-FNA具有能更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穿刺针距病变更近,穿刺路径短,创伤性小等优点[3]。Vazquez-Sequeiros[4]等对86例纵隔淋巴结进行EUS-FNA仅1例(1.1%)出现轻微发热,口服抗生素后缓解。本文两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
EUS-FNA通过食道壁途径穿刺,对消化道壁外胸腔内占位病变穿刺活检诊断成功率较高,特别适用于隆突下、主肺动脉窗及下、后纵隔和邻近食管病变的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实用,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