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颈椎过伸位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在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颈椎中立位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常被用来了解颈椎管直径及脊髓病理改变,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但是,有些患者有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立位MRI上颈椎椎管却无明显狭窄,脊髓无明显受压。对此类患者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可发现大部分此类患者在颈椎过伸位时,颈脊髓出现压迫。颈椎过伸位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诊断和治疗中,对防止误诊漏诊有重要意义。
【引言】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肥厚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颈椎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刺激或压迫颈脊髓、颈部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1岁~83岁均可患病,患病率达64.52%以上[1]。颈椎MRI检查为三维成像,属于无创检查容易被患者接受,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T2W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内信号的强度和范围,以及神经根的形态改变,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颈椎中立位MRI是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常被用来了解颈椎管直径及脊髓病理改变,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但是,有些患者有明确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立位MRI上颈椎椎管却无明显狭窄,脊髓无明显受压。对此类患者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研究颈椎椎管有无明显狭窄,脊髓有无明显受压.
【正文】
判断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学依据包括颈椎椎管矢径的狭窄和颈脊髓受压。目前认为,颈椎管矢径的正常下限应是1l mm左右[2],但是在不同体位下,颈椎椎管矢状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颈椎伸位时,椎管短缩,脊髓截面增大;过屈位时椎管拉长,脊髓截面减小[3-4]。对颈椎退行性变患者行颈椎动态MRI检查后发现,在椎体水平颈椎椎管矢径大小排列为: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考虑原因为: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直径变粗,同时退变膨出或突出的椎间盘和后方折叠内陷的黄韧带导致椎管容积更加狭窄[5-6]。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颈椎屈伸运动会引起椎管狭窄的加重,且后伸位较前屈位更加明显[7]。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对此类患者加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对行过伸位MRI后显示颈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结合症状、体征,有绝对手术指征。手术后的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说明颈椎过伸位MRI检查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重要意义[7]。
正常人在生理伸屈运动时脊髓的形态大小也会有所改变。脊髓长度在屈曲时将伸长,后伸时将缩短,同时脊髓的横截面也会随之变化,前屈时拉长变细,后伸折叠变粗,但因变化幅度较小且有硬膜囊蛛网膜下腔的缓冲间隙,脊髓并不会因椎管生理性动态矢径的改变而受压[8-10]。颈椎病患者由于脊髓周围环境尤其是上述退变椎间连接结构的改变,周围有效缓冲空间变小,容易引起脊髓本身的压迫性损伤,后伸运动时,椎管矢径变小,横截面积减少,但相应平面脊髓面积增加[11-13]。在有效空间已变小的椎管内,从前方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骨赘和肥厚的后纵韧带和后方增厚皱折前凸的黄韧带共同形成对脊髓前、后方的致压作用,即所谓的“钳夹效应”[9],椎管矢状径可减少3 0 % 以上[14],如果伴有颈椎曲度变直、骨桥形成或运动节段固定时,则可导致狭窄更明显[15]。
【结论】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建议常规行颈椎过伸位MRI检查,以利于诊断和治疗,防止误诊漏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