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张力定义
肌张力是指肌肉的紧张度而言,也就是肌肉的起点到止点之间的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运动的基础。临床可表现为:
1、静止性肌张力:是指人在安静平卧休息时肌肉的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是指人在保持一定姿势时肌肉的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表现的张力。
二、正常小儿肌张力发育
1、胎儿期:28周前肌张力非常低,随着月龄的增加,肌张力逐渐增强。
2、新生儿期:表现为屈肌张力明显增强,呈四肢屈曲姿势(第一屈曲期)。
3、2-3个月:屈肌张力逐渐减弱,伸肌张力逐渐增强,出现不对称的伸展姿势,即ATNR姿势(第一伸展期)。
4、4-6个月:屈肌张力增强,四肢对称屈曲,ATNR姿势消失(第二屈曲期)。
5、7个月以后:随着皮层的进一步发育,屈肌张力逐渐减弱,出现屈、伸肌协调运动,四肢可自由伸展(第二伸展期),逐渐向立位发展。
三、肌张力异常的临床意义
神经系统对运动进行分级控制,脊髓水平(低级)的牵张反射是随意运动的基础,脊髓上中枢和网状结构(中级)能调节脊髓反射,而大脑(高级)则统辖整个运动系统,通过对较低级中枢的调节,来抑制骨骼肌群的收缩,使机体在正常活动中,能保持一定姿势和自主协调的运动。肌张力异常是脑瘫诊断和分型的重要指征。
可见,小儿肌张力的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不掌握正常小儿的发育规律是不会准确判断是否异常的,而肌张力异常又是脑瘫的一个重要指征,所以错误的判断常常给家长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和忧虑,同时也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浪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