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骨质疏松症
一、了解骨骼
我们的骨骼除可以为肌肉提供支撑外,还可以保护重要器官免受伤害,同时是储存钙的场所。这些钙是维持人体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因此,一个健康的骨骼为生命健康提供了保证。您也许认为骨骼是坚硬的、无生命的。但实际上骨骼是有生命的、复杂的组织器官。在人的一生中,老的骨组织不停地被清除,新的骨组织不停地建成并替代被清除的老的骨组织。35岁之前,骨生成大于骨吸收,骨骼不断地增大、增厚、延长。因此30~35岁之间,骨量大到一生中最高峰。35岁之后,骨的吸收逐渐占上峰,骨量不断减少,吸收大于形成。正是这一点,骨量开始慢慢地下降,妇女在更年斯时,骨量开始加速下降,其丢失量远远大于男性。到70岁之后,男性与女性的骨量丢失量又趋于一致。
二、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1、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简称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
2、分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
第二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往往伴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青少年骨质疏松症青壮年、成人骨质疏松症
3、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1、疼痛
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原因是由于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导致骨小梁的破坏、消失、骨膜下皮质骨的破坏均可引起全身骨痛。另外,由于骨质疏松其骨的承重能力明显下降,而肌肉必然承受更多的力,长久必然引起肌肉疲劳、劳损,从而产生肌肉及肌膜性疼痛,尤以腰、背部为甚。
2、身高缩短、驼背:它是由于骨质疏松造成椎体变形而引起的,也是临床上的重要体征之一。
3、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在临床上主要发生在富含松质骨的区域,主要在髋部、胸腰椎、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及踝部。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由于骨折后必须要卧床,故容易发生肺炎、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及心脑血管异常,据国外报导致10~20%的病人在发病第一年内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
三、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人们不再仅仅满足基本生活,也开始注意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随着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作为中老年人特有的骨质疏松症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其中尤以髋部骨折最为严重,由于骨折后必须要卧床,故容易发生肺炎、静脉炎、泌尿系统感染及心脑血管异常,据国外报导10~20%的病人在发病第一年内死亡,一半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最新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在女性已超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在男性已超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各地区的研究表明,我国的骨质疏松症及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已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一些资料显示,我国有8400万患者,所引起骨折病例约为1500万,若每例住院病人耗资金5000元,则每年耗资历15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中国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状况
国际公认的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使骨骼脆性增加而易发生骨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许多慢性疾病正逐渐成为危害老年生活的主要健康问题。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最高的城市。根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60岁和65岁的老人占总人口1300万的13.96%和9.24%。1999年则上升到17.8%和12.5%。人口寿命从1949年的45岁增加到1999年的男性74岁,女性78岁。因此随着社会高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想而知会逐年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
1、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在城市郊区,骨折发生率为20.10%(男性15.58%,女性23.43%)。女性多在60岁后发生骨折,而不是59岁。
2、59岁前,男女骨折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60岁后女性骨折明显高于男性。59岁前的骨折多是Colles’骨折。而60岁后,骨折主要发生在股骨近端和前臂远端,男性没有特异骨折部位。
3、60岁以上髋部骨折发生率从60岁的93.28/10,000到67岁的227.01/10,000(男)。230.84/10,000和487.76/10,000(女)。
4、骨折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有骨折的比没有骨折的老年人寿命短1-2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