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1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上发表了署名冯盛才的 “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一篇文章,引起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强烈关注,有支持的观点,也有不同意的观点。
人类认识自然界包括人类自己的过程都是逐渐的,循序渐进的,虽然“科学”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科学研究是一直就存在的。西医是科学的,实际上应该说西医大多数是科学的,中医也一样是科学的。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依据事物的存在去探索其中的实实在在的关系规律。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地积累,人类探索事物的关系规律就越接近事物本身。人类探索事物的方方面面往往是有差异的,有从这方面探索,也有从另一方面进行探索,知识不断地积累,人类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步。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方面对于人体进行探索研究的总结。我们评说中医药学应该从科学的不断地探索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发展过来的,经络学说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精华。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大家公认的实实在在的经络载体,到现在西医界不承认经络,中医界也只是谈谈经络而已。我们研究经络要知道经络的概念是不断地发展的,这与中医药的其它不断地发展的概念一样。叶天士在探索传染病方面就敢于实事求是,与上古的提法不一样。他提出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在当时算是新颖的学术观点。他提出了某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温邪”传播途径是“上受”,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指明这种“温邪”的本质是什么,是细菌?是病毒?更没有指明其分子结构怎么样。但是我认为叶天士揭示了传染病的一些本质,如果有人继续发展叶天士的理论,就会逐渐发展成完善传染病的理论,因此我们把叶天士看成中国传染病的鼻祖,也许不为过分。中医药的经络理论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观点去发展完善,使其成为一种完善的经络理论。既然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机体内存在经络,我们有必要和义务使用科学的观点去发展完善中医的经络理论,搞清楚经络的本质,搞清楚经络是怎样运动的。
多年来,我们使用一些标本通过实验力求探索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以期对中医药的发展有好处,对人民的健康有好处。王强的文章我看了多次,实际上我们都在为探明经络的实质而努力,非常感谢你对经络提出来的一些看法。关于2013年1月3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上的署名冯盛才的“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一文实际上有很多学者为这一篇文章出力。这只是一篇关于该理论的一个概要性叙述的文章。文章提出:经络的实质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另外,我们曾经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上发表关于纤维状蛋白质产生的非细胞生物电的特性的文章。如果要正确理解“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这一篇文章,建议把围绕这篇文章的仔文章看看,也建议多看些相关书籍。经络与能量传递系统并不能完全等同一一对应。还有这些年来对经络的认识也不是没有变化的,有的时候相关的概念也要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够生搬硬套。
王强的关于“气”的概念以及其它概念的理解分析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讨论的,十分钦佩王强的探究精神,有志者事竟成。不过王的文章中所说的概念有一些好像不太确切,比如王强说:“不是说‘气’就等于氧”, “但是没有氧肯定就没了‘气’”的这一说法也许有一些欠妥。因为中医药理论中指的“气”往往不是实实在在的现代科学名词气体的“气”!中医药的“气”往往有独特的概念,并且在各个地方也不同。比如“气血理论”中的“气”、“卫气营血”中的“气”、“经络”中的“气”、中药的“四气五味”中的“气”、“精气神”中的“气”、“气功”中的“气”等等似乎指的是不尽相同的概念。各个地方所以说的“气”的概念不一样,他们在各个地方所指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不同的!王强的“但是没有氧肯定就没了‘气’”这句话是不妥的。王强在这里所说的“氧”是指的是氧原子?还氧分子?这里没有说。笔者估计是氧气,在正常的人的机体内如果一时间(比如是几秒钟内)没有吸入一定的氧气,但是还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的呼出来一些二氧化碳气体来。这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没有氧肯定就没了‘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氧气是以分子的形式吸进人的机体的。当然在研究气的时候,我们应该看清中医药中的气,还应该看清西医中的气,我们应该了解现代科学概念中的气。应该说,中医药的“气”指的东西很多,我们都是使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理解各个地方中的气的概念,这些就与我们在文章开始时提出来的对科学的看法相呼应。王强提到的气可能有一些可能与氧气粘不上边。
综上所述,如果把中医药学中的“气”看成就是一种气体是不确切的。
现在的中医经络实质的研究工作比较多,有费伦的研究,冯盛才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专家胡翔龙等研究的结论:研究经络必须依循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来进行,所以我们大家的结论: 探索经络实质也是依循经络的比较大的主要的“经”来进行。所以我们在阐述经络的实质时也是只提到了纤维状蛋白,也没有提到其它的球状蛋白分子的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这是很自然的。吴以岭的经络的络病学说讲的是微血管的微循环的疾病和治疗,他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研究经络。但是,经典的经络,现在研究的经络,讲的是以循经感传为基础的经络,根据研究结果,所以我们提出来的是经络实质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等生物高分子物质)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关于经络的这些理论的提出,依据的实验有我们的一系列的实验,也有其它科学家一系列的实验,我们也依据了在科学领域里大家都认可了的理论。我们的的关于经络的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也可以解释与经络紧密相关的气功现象。所以我们认为我们提出来的经络理论是正确的,但是目前人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讲的是经络,我们探索的是经络的实质。这是一篇很短的报道性文章,一篇简要地介绍使用能量传递理论揭示经络实质的文章,许多依据不可能在这短短一篇文章中一一介绍。如果我们想要把这一篇文章读通、理解,应该先把相关的文献看看。
在这里,我们是使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术语来观察解释经络究竟是什么?我们不是使用西医的观点来观察解释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西医并不认为有经络这个东西。不过,西医药学理论也是需要不断地发展的。目前,西医药理论不能够完全阐明机体内出现的经络相关现象,说明了西医药理论还会需要发展。现代的中医药的经络理论正在逐渐地揭示阐明机体内出现的经络相关的现象,这些情况说明中医药理论在这方面领先了!中医药理论在这方面遥遥领先于西医水平,以至于大部分西医药工作者并不理解经络,或者完全否定经络!
GY
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可能需要发表的文章一时也难于全部发完,还有些在杂志编辑部,我们就耐心地等待。
以上看法如有不妥,不足或者有错误还望大家多多指点指教指导。 非常感谢王强的支持和指点。
下面是淄博王强的文章留在这里以便参考。
与冯盛才先生商榷
经络能与“纤维状蛋白分子”对号入座吗?――与冯盛才先生商榷
淄博王强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1月31日第4版载冯盛才先生“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概要”一文(以下简称“冯文”),提出“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笔者认为,任何脱离中医气血理论的经络实质假说都是短命的;冯文的假说也属于背离气血理论的经络研究,是对号入座式的中医错误西化,所以必然没有任何说服力。
《素问.调经论》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所谓“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是中国古人对于人体内脏腑百骸气血运行通道的总称;因此如果脱离了中医关于脏腑气血之确切定义,一切所谓经络实质的探讨都只能是无稽之谈。“人之所有者”不可能只是依靠一元化的简单物质(如冯文说的“纤维状蛋白”)或仅仅是“能量”的传递系统来维持;就拿中药的归经来说,就不知要通过多少种细胞膜上特异的受体蛋白(各种球状或椭圆状蛋白)才能实现。众所周知,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其外延就必然必然越复杂和庞大。中医说的气血流通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很小,但却是类似西医的新陈代谢概念一样,其外延无比庞大;必然牵涉体内各种各样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转化、携带和输送、传变;包括各式各样的“升降、出入”。因此,经络这一概念与现代医学概念间的实质关系,就绝不可只采取“一对一”关系的线性论述,而必然是“一对多”的非线性的分形论述。近十几年来,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已逐渐从线性思维走向分形思维,已经摆脱了过去中西汇通之初那种对号入座式的尝试;如果你对此还茫然不知,现在还将人体“气血”与西医学说中的某单一物质对号入座,或者将经络与一种“能量传递系统”对号入座,则必然重蹈过去那种陈旧的错误的中医西化、中西混搭的覆辙。
冯文的实验“使用没有细胞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状蛋白的鸡蛋德卵带,即卵黄的系带等作标本做实验”,这类“没有细胞”的比较简单的主要成分属于胶原蛋白的固体物质,在人体内类似的物质是结缔组织的主要蛋白质,如胶原纤维、弹性纤维、骨或软骨组织的有机间质的固体成分,是人体内起支持功能的主要物质。按说肌肉蛋白也属于纤维状蛋白,但是冯文的“没有细胞”一说,就则将其排除在外了;而纤维状蛋白还包括构成毛发、指甲的角蛋白,但是属于绝缘体,似乎首先应当予以排除才对。因此冯文从分子水平所说的“纤维状蛋白”从宏观上主要是人体内的结缔组织。人体内的结缔组织的功能显然与气血流通的主要功能差之甚远。冯文的实验是宏观的;例如加压、加冰、加电,其结论却是微观的,诸如纤维状蛋白“分子构象改变”“分子能量状态变低”等,都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推测。尤其是经络本不能离开机体的整体状态而独立存在,作加压、加冰、加电实验时,都不能将其他分子、其他组织和细胞都排除在外,怎能作出仅仅是纤维状蛋白在起作用的结论呢?你可以把实验对象的血管、神经和肌肉等都结扎掉,把结扎前后的结果比较一下,如果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你才能否定经络与这些结构及其功能也有多元的相关性。
另外,目前讲究人体的气血流通的中医也都承认和明白了细胞是什么东西,决不会说气血的流通与细胞无关,或者如冯文实验论述的那样“没有细胞”。因为人体的代谢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内外物质、信息、能量的流通难道与经络的实质不是密切相关吗?例如细胞内液和外液当然也是气血流通的重要承载者;众所周知其主要成分的水和溶解于水的无机盐和白蛋白质都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仅仅是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这一点就与人的气血流通生死攸关,他们却不是纤维状蛋白而是球蛋白。
现在已知人体细胞膜主要是由脂类和镶嵌其间的球状蛋白等构成;而不是由纤维状蛋白分子构成。冯文也前后矛盾地说到了细胞和细胞膜。他说“神经上Na+的离子通道蛋白,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并传到中枢,使人们感知在机体经络的“经”上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即是所谓经气的循经感传现象”也就是承认神经与经络的传导相关,问题是所有神经胞膜上的粒子通道蛋白并非属于纤维状蛋白,而是球状蛋白。
还有众所周知的氧的运载体血红蛋白的功能,显然与中医的气的运行的实质息息相关(不是说“气”就等于氧,但是没有氧肯定就没了“气”),而血红蛋白绝非纤维状,而是含有四个亚基的球状蛋白。
虽然目前已知的与人体生命运动相关的几千种不同的酶、抗体、多肽激素和许多具有运载功能的蛋白质和膜通道蛋白,几乎全是球状蛋白;但是如果因此就说经络的实质是球蛋白,也将与冯先生同样是以偏概全。因为根本上就不应当把中医的经络概念与西医的一种物质对号入座。从所谓“凤汉氏小管”到“微血管系统”,关于“经络实质研究”的假说层出不穷,却都因为从根本上对于中医基本理论的误解,尤其是对中医理论的整体性,即经络与气血、脏腑、归经等概念间整体性关系的忽视,又缺乏对经脉与络脉概念加以区分,按照被近代人歪曲的“独立的经络系统”这眼想象出来的水井去挖掘,所以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