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发病后规律服药以及良好血压控制率令人担忧。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1.6亿,其中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仅占6.1%。虽然很多高血压患者已经确诊并服用了降压药物,但由于种种原因血压往往得不到良好得控制,这其中就包括夜间血压控制不佳。因此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疾病特性的认识,提高血压达标率,对减少心、脑、肾等疾病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人体血压具有典型的昼夜节律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夜晚低,白天高”:即夜间血压水平较低,处于“波谷”,清晨醒来后人体血压开始逐步增高,于上午10-12时左右达到“波峰”,此后血压有所降低,但白天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至傍晚血压开始逐渐下降,凌晨3-5时达到最低点,呈现为“杓型”(见下图),其变化幅度大于10%。医学研究显示年轻人早晨收缩压可升高约20-25mmHg;而存在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收缩压变化更明显,从清晨睡眠至醒后数小时内血压变化可达50mmHg以上。
注:一例正常血压的24小时收缩压变化,图中黄色部分为凌晨血压下降,低于白天的平均血压水平(红色虚线),与白天的血压相比分别呈现为“杓和柄”。
近年来,有学者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时间节律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凌晨的血压下降现象消失,甚至高于白天的血压,表现为“非杓型”(血压下降比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