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提升术:
当上颌后牙缺失后,上颌窦的底壁就会下降到缺失牙原来的牙根的位置,加之牙槽嵴萎缩、上颌窦气腔化,导致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高度不足,此时一旦种植就有可能穿透上颌窦壁,为了植入种植体,经常需要将上颌窦底黏膜抬高并植 骨,使其创造足够的骨量,提供牙科植体的种植。
上颌窦提升术 就是指提升上颌窦底的位置后,将骨移植材料放置于新形成的窦底与原上颌窦底之间,使得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高度增加。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历史变迁:
60年代,Dr.Boyne发表Caldwell-Luc法,做上颌窦提升,并用自体骨移植。
70年代中期,Tatum提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使用自体骨将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时植入植体。
Tatum于80年代中期为上颌窦底提升术设立了一连串的规则,之后的研究者即根据这些初步的工作延续改进上颌窦底提升术。Boyne和James是第一位正式将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文献上记录下的学者。(J Oral Surgery 1980;38;613-616)
Summers在1994年发表osteotome technique作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方法。
1998年,林野在国内率先报告上颌窦提升术,使该区种植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常规种植修复的安全区域。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外提升)是指在上颌窦前外侧壁处开窗,用特殊工具将上颌窦黏膜与上颌窦骨壁间剥离并提升,在提升的上颌窦底与原窦底间放置移植骨块或人工骨粉,可同期或分期植入种植体。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优点:
该术可在直视下进行, 能形成充足的骨量
窦膜损伤易处理
提升的上颌窦底高度较高、易控制,多用于上颌后份植入区骨质高度<5mm的病例。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缺点:
手术范围较广、损伤较大
术后反应较重、费用高,患者不易接受
手术难度大,由于上颌前磨牙及磨牙的天然牙根在上颌窦区域常位于上颌窦腔内,上颌窦粘膜包绕该牙根,走行不规则,加之上颌窦本身凹凸不平,单个牙缺失或间隔牙缺失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受其近远中相邻牙根的影响,要完整无损的剥离上颌窦粘膜相当困难。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外提升一般分为:
(1)infracture osteotomy technique;
(2)antrostomy ostrotomy technique;
(3)grinding technique
目前常采用infracture osteotomy technique,将开窗骨片内推当做基底,形成新的上颌窦底,与原窦底间填入骨移植材料,也称为trap door method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外提升一般操作步骤:
1)麻醉
2)切口翻瓣
3)骨窗制备
4)分离上颌窦粘膜
5)制备种植窝
6)填塞骨移植材料
7)覆盖屏障膜
8)植入种植体
9)缝合及手术后处理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切口翻瓣
切口翻瓣:
常规于牙槽嵴顶偏腭侧做粘骨膜切口,切口距开窗边际应2毫米以上,近中切口向颊侧前庭沟方向延伸,并越过前庭沟,远中切口可延至上颌结节区,沿牙槽嵴切口向颊侧上方剥离骨粘膜瓣,暴露上颌窦前外侧壁。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开窗
骨窗制备:
用球钻或超声骨刀在缺牙间隙上方上颌窦前壁确定开窗线。开窗位置:前界距离上颌窦近中壁2~3mm,下界距离上颌窦底3~4mm,水平距离10~12mm,垂直高度5~7mm,可根据植入体尺寸调整。形状有圆形、矩形、椭圆,一般以为椭圆较佳。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剥离
分离上颌窦粘膜:
轻轻敲击或用超声骨刀振动,使骨窗内陷,用特制器械细心剥离窦底、内、外、前、后壁之下份窦粘膜,连同开窗骨板向内上方旋转成为上领窦内植骨区的顶,选择合适的窦膜剥离器,细致完整地剥离上颌窦底粘膜,并向上推起,逐步达到要求提升高度。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
自体骨
人工骨粉
复合骨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种植
原骨高度>=5mm:同期植入种植体
原骨高度<5mm:先关闭创口,4-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种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