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高喊寂寞的时候,贾君鹏的妈妈唤醒了这些孤独的潜水的心。就算这开始于一场一小撮人的有组织有预谋的炒作,但不可否认最后的结果是它演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回帖中97%以上都只是不明真相的普通网民。为什么短短十几个字可以换来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回的不是贴,是寂寞。
寂寞的人喜欢胡思乱想,喜欢追忆似水年华。寂寞的内心总是风平浪静,一块小石子便可激起万千涟漪。“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总是感觉出自一个熟悉的稚嫩的声音。这个声音就好像一条线,拎起了小时候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事情里少不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小伙伴,另一个就是妈妈。现在,你也许已经多年没有跟妈妈谈论过你的朋友们了,有什么事情都是找朋友们去商量。但是,你还记得吗?小时候和小伙伴玩得不开心了,常常都是找妈妈哭诉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不依恋自己妈妈的,但是长大后就有人“娶了媳妇忘了娘”。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天性,这种天性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就像小鸭子把刚出蛋壳时看到的第一个人当妈妈一样,小孩子也是“有奶吃的都叫娘”。曾经听到有隔代抚养的小孩子说:“我奶奶就是我妈。”如果给刚出生的小猴子两个妈妈让它选择,一个是有奶水的冷冰冰的铁丝做成的妈妈,另一个是没有奶水的毛绒绒玩具猴妈妈,小猴子会选择哪个呢?它更喜欢像妈妈的妈妈――只有在喝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其他时候全都依偎着“绒绒妈妈”。比起食物来,它更喜欢妈妈柔软温暖的感觉。不过,小猴子喜欢这种感觉仅仅是因为舒适,但是它不知道妈妈的抚摸对它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如果把刚出生的小白鼠和白鼠妈妈骨肉分离,尽管给小白鼠好吃好喝,悉心呵护,但却比其他在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白鼠发育迟缓,抵抗力也更差。有趣的是,如果用毛刷模仿白鼠妈妈,小白鼠也可以发育良好。同样,比其他动物高级许多的人类也是不可以没有母亲的,被剥夺母亲的抚摸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个子小。如果及时补偿缺失的爱抚,孩子可以用比同龄人更快的速度迅速赶上。但是,身高可以赶上,心理发育的问题能不能弥补就看不出来了。
天下的妈妈不都是一样的,这导致天下的母子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那些对孩子关注更多,对他们的需求能够适当满足的妈妈可以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这样的小孩子总是把妈妈作为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从这里出发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每次见到妈妈都会特别高兴。他们不但能够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还不会总是因为妈妈叫自己回家吃饭而生气。有的妈妈不能一直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这样的孩子看见妈妈时,像对陌生人一样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甚至有些小孩子会因为看见妈妈而生气或者不安,因为他们的妈妈彻底忽视了他们或者表现得根本不像一个母亲。
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认识的第一个人,所以母子关系也影响了孩子今后与他人尤其是恋人的关系。在我们的眼中,这是怎样的世界,安全的还是无法掌控的?对于那些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自己独自留守家乡孩子来说,生活中就缺少了一个可以倚靠的港湾。在外面玩,没有妈妈喊着吃饭;受了委屈没有可靠地倾听者;考了第一没有妈妈及时的表扬。你可以认为这样的孩子早当家,但是这样的孩子不快乐。他们不能去拥抱这个世界,因为很难做到有爱与他人分享,或者他们无法鼓起勇气,因为不自信害怕世界从他们的拥抱中逃跑。妈妈没有给他们一个信任这个世界的理由,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也就很难有安全感。
每个人的第一个依恋对象一般都是妈妈,但是只要心中有爱,任何人都可以扮演好妈妈的角色。从总体来看,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爸爸和跟妈妈一起生活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的对象也会发生变化,朋友和恋人更多地代替了妈妈的角色。这时,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来扮演这个角色,寂寞也就来了。
寂寞早已不再是某一类人的专利,它比任何病毒传染得都快。从自诩为“宅人”到向所有人宣布自己的寂寞,无非就是暗示别人快来喊自己出去玩。这个方法不怎么奏效,于是干脆借妈妈来婉转地表达。在日本,现在很多人把寂寞寄托在玩偶上,大龄青年们买来各种卡通抱枕来做自己的恋爱对象,甚至形影不离,逛街、看电影,就和真人一样。
想到这一幕也许有点悲哀,但也是个启示。偶尔玩玩过家家,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回到童年,回到妈妈身边,也许就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当我们孤独地对着冷冰冰的屏幕敲打下自己的寂寞时,总是忘记有一个人在默默地守候着自己。这个人就是妈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