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对我们的现在的人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来看“桃子的桃”的答案。这也是今天壹心理给大家的礼物――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童年缺爱,说的是极度缺爱那种,似乎到现在也没看到特别好的解决方式。一般来说,像这种情况都会寻求心理补偿,疯狂地爱人与被爱,这种感觉会像上瘾一样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无论获得多少爱,骨子里总是潜伏着一种不安全感――连父母都没有办法疼爱自己,那么还有谁能无限制地包容、无限制地爱自己?还有谁会长长久久永不离开?当然就只能无穷尽地付出爱,或者需索爱,来填补内心深处无穷尽的大洞。那么也当然,填进去再多,也都得不到满足。因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你并不是需要多少爱,而是,在心底深处你实际上对任何人都没有信心。
无法信任,我认为这才是「缺爱」的本质。――所谓「信、望、爱」,「信」在第一位。对人没有信心→需索→不满足→更没有信心→增加需索度……死循环。这也是最高票的答案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所在。见过的例子里,似乎恢复得最好的是寻求了宗教的帮助――因为相信神的爱是无限的,永不枯竭的。看上去似乎挺不错,但是从神那边得到的爱也没有办法转换成对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信任。仍旧以的答案为例,他说,「我对待朋友非常无所谓,可对待爱人总是非常苛刻。」这简直是一定的。因为你没有办法全心全意地相信任何一个人,不管他们有多么爱你。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认为是:什么时候出现一个能够让你全心全意信赖与依靠而没有半点不安全感的人时,心里那个大洞自然会慢慢填补上,「缺爱」就不再存在了。但是,这种几率很低很低。另外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也是比较极端的是――永远理性地对待人、事、物。这种理性有时会损失一些感性的乐趣,但是,理性的前提会把对人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受伤害的可能性减至最小,逐渐地,会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越来越通透,因此能够接受绝大部分的人之常情――比如失望,比如背叛,比如分离――而不觉得特别难过或者被打击。
很难相信人?那么就干脆不要信好了嘛。期待度为100,哪怕得到的是99,都会失望;期待度为0,哪怕得到的是1,都会觉得赚到。所以前面提到的「信、望、爱」,「望」在第二位。没有期待,就没有伤害,而且,自然谈不上「缺爱」,他们多数非常自爱――自己爱自己就够了。没有「信」和没有「望」,其实都是缺「爱」而至无法「爱」的表现。不管是绝望地死循环,还是把期待值归零,都很极端,一端极感性,一段极理性。
大多数人游走在这两端中。其实童年不缺爱的人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爱」与「安全感」是永恒的稀缺品与抢手货,对任何人都是。缺爱、缺乏安全感时的空虚寂寞冷,谁都可能遇到。只是,很多人也许混混沌沌就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对于幼年受过伤的人格外刺痛。敏感――也是童年阴影带来的后遗症之一。粗线条一点,淡化感官与神经的敏锐度,放宽心胸,也有好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放过自己,也放过别人,起码表面上要像一个正常人,也许久了,就真的正常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