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全球因冠心病和猝中死亡的人数为1750万,在每3个死亡的人中就有一个死于心血管疾病,位于死因的首位。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至2500万。在我国,冠心病和猝中死亡的人数同样位居致死原因的首位。随着人口老化的加剧,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较20世纪50年代上升4倍,且呈年轻化趋势。因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医药已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学中虽无心血管系统各种疾病的病名,但很早以前就有了与此相关的证候,相应的治法和药物的详细记载。例如,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心痛”的记载。而这里的“心痛”与现在的冠心病心绞痛相类似。成书于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记述的”真心痛”的症候、治疗药物的描述,这里的”真心痛”也与现代医学的急性心肌梗死类似。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等与心血管疾病相类似的病证名称,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活血化瘀、理气、补气、安神等,和相应的药物有活血化瘀的丹参、五灵脂、乳香、葛根;行气的柴胡、元胡,补气的人参、黄芪等,而且,经过广大的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谢努力,中医药在心血管病的诊治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里,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经过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并于 2002 年获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 伴随着芳香开窍法治疗冠心病的理论与基础研究不断深入, 使冠心病痰瘀互阻病机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瘀毒阻络的病机理论也逐步受到重视。近年来,络病理论又成为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领域里的一个热点问题。络病理论在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于2006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医药不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而且形成了的临床特色和优势。这种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治未病特色。由于全球心血管疾病预防所获得的瞩目成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受到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在我国,目前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发病后的抢救、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手术,虽然目前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已有所关注,但仍然投入较少。然而,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最为传统的医学理念,因而中医非常强调“未病先防和即病防变”。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进行干预,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如人体血压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现象消失可能与高血压的病情发展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的患者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较高。与西药相比,虽然中药降压效果不及西药,需要经过较长的疗程才能逐渐改善,但其能使血压得到平稳控制,纠正其紊乱的昼夜节律,以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
另外,中医药能够保护靶器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主要的靶器官损害涉及多个组织和器官,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改变,这些因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比高血压本身更为致命。中医药通常从患者的具体病证出发,在“既病防变”上下功夫,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整内环境,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通过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进行综合调理,以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如上世纪70 年代上海邝安依舷壬556 例原发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 配合中医综合疗法, 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卒中率和病死率, 这是我国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早的循证医学研究。
又如,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西药降脂多需要大剂量、长期服用,而长期服用降脂药不仅易引起肝肾功能和肌肉损害等副作用,还会可能皮疹、头痛、失眠以及恶心、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道反应。中医药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既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又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够降低血粘度、降低动脉硬化指数, 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并且中药药源丰富, 毒副作用相对较少。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方面,1994 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阜外心管病医院牵头, 国内66 个中心对4 870 例冠心病患者进观察。进行了平均4 年的跟踪研究, 观察中药红曲提取物制成血脂康调整血脂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历时10 年的研究首次显示中医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良好作用。这一研究被称为是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大突破, 是中国循证医学的破冰之旅。
虽然非手术血管重建技术的迅速发展, 已成为冠心病非常理想的治疗手段, 然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仍波动于25% - 50%之间,防治冠脉再狭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由于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和药物涂层支架的研制虽然为解再狭窄带来了希望, 但其费用昂贵, 尚不能在我国普及。因此,中医药在防治冠脉再狭窄中能够发挥其治疗优势。目前医药在防治冠脉再狭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从活血化瘀论治,目前国内对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报道中, 绝大多数是活血化瘀类药物, 包括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及其制剂, 如川芎嗪、丹参提取物、血府逐瘀汤等。第二,从益气活血论治,冠心病PC I术后再狭窄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气虚、阳虚居多, 标实以血瘀居多。故补心养虚、扶助正气应是防治PC
I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治法之一,具体可包括补益心气、温养心阳、滋补心阴、益气温阳、益气养阴诸法。如陈可冀、史大卓、徐浩等在中药传统活血化瘀方剂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精选川芎、赤芍中的有效成分制成芎芍胶囊,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 观察了335 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血管再狭窄及临床事件。结果显示, 治疗组冠脉造影再狭窄发生率与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安慰剂对照组, 活血化瘀中药制剂对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三级预防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心血管病的一、二、三级预防安全有效。因此成为了中医药在心血管病方之中的一个特色。
第二是防治中的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论治心血管疾病的指导思想之一,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能够体,治疗心血管疾病不仅仅关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 而是注意心脏病变与其他脏器的关联;不仅治疗心血管疾病,而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补偏救弊、扶正祛邪的多种措施, 以恢复机体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增强抗病御邪能力,达到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目的。中医学这种特有的诊治理念对提高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有意义。例如,在药物作用方面,大量中药研究显示, 无论是单味中药的组分, 还是中药复方制剂, 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往往显示出多靶点效应, 中药在某一单一作用方面可能不及西药, 但是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以防治冠心病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药丹参为例, 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之说。现代药理研究提示, 丹参具有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与丹酚酸等多种药理作用成分。丹参酮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抗心肌缺血及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丹参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丹酚酸具有减轻心肌细胞结构破坏、抑制血板聚集的作用。以看出,丹参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这一复方的应用是中的医整体观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具体体现。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多种西药后可以使人群总体的病死率降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医药着眼于整体调理而降压,既能消除表象,又能通过调整机体阴阳,从根本上解除病机,同时纠正功能失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提高生活质量。如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可因血压快速下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 头晕、面赤、心悸等症状,服用中药平肝潜阳、补益肝肾的中药不仅可以提高降压效果,而且可以减轻上述症状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些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用西药可以获效, 而加用活血化瘀的丹参制剂和益气的黄芪制剂则可以显示同样的效果, 还可以改善患者疲乏无力等全身不适。另外,还有报告显示,
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和益气的中药治疗, 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运动耐量。注重心脏病变与其他脏器的关联方面。关注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与西药用能减量、减毒、增效的作用。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心血管疾病的心身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转归。早在《黄帝内经》“心藏神”理论就已意识到了心血管疾病与情志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还加用治疗情志改变安神药和疏肝解郁之品。联用西药,中药具有减量减毒增效。如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各有所长,与西药合用能、减毒减量、增效,通过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在良好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和减轻或逆转靶器官损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第三,施中医论治心血管疾病的另一指导思想是辨证论治。中医学非常强调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又如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中, 已故名医蒲辅周主张以补为主、以通为用,例如双和散中重用人参90克为君药补气,并佐以活血的丹参、三七;秦伯未倡导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以丹参饮为主,可以佐以生地、阿胶;和桂枝;在巩固阶段又可用人参和三七研粉常服。当代中医、中西医结合名家也在心肌梗死的辨证治疗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如邓铁涛认为, 本病以气虚痰瘀为最主要病机。急性期先服冠心苏合香丸1-2枚嚼碎服用,若阴虚者可服用人工牛黄、冰片各0.4g和麝香0.2g研磨含服;临床治疗主张以攻瘀为重点, 一切治疗都应着眼于/ 通,同时治本。/ 通, 有芳香开窍、宣痹通阳、活血化瘀等法,补, 有补气、温阳、养阴等法。代表方为黄连温胆汤加味加减。陈可冀认为, 本病以气虚、气滞、血瘀、痰阻、气阴两虚、心阳不振为临床常见证候, 各证型均不离瘀血内阻,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及其精简而成的川芎胶囊。这一治疗开创了当代活血化瘀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崭新局面。这些丰富的辨证经验和独到的学术思想, 为心血管疾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种治疗途径。又如中医学对根据患者所伴有的头痛、头重、眩晕、失眠等症状及舌脉等体征,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以辨证为主,通过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能有效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
中医简、便、廉、验的治疗方法是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另外一种特色.在仍然是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便捷、有效的方法,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非药物疗法有效综合干预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对于这类患者,如配合应用中医传统的一些非药物疗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已为大量研究所证实,概括起来,有针灸及穴位疗法、药膳疗法、气功疗法、中医心理疗法等。如上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长达22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配合气功疗法,可以有效地稳定降压疗效,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大改善预后。又如针刺攒竹、阴郗、太冲等穴位也可有效地降低血压。
另外,中医药在心血管急危重证方面也有其特色。在这一方面也许大家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中医是慢郎中, 在慢性疾病的调养中更具有优势。事实上,就像前面所叙述两千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记述的/ 真心痛与现代医学的急性心肌梗死类似, 并提出了心痛宜食薤的治疗方法。1972 年,以陈可冀院士为首, 北京西苑医院、阜外医院等20余家医院参加的冠心病协作组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在当时缺乏急诊再灌注治疗手段的条件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临床疗效。近年来, 在急性心血管疾病方面, 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已成为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速效制剂。并已开发出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中药静脉制剂, 如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虽然,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即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具有其局限性但是,由于心血管疾病病理机制复杂,中医证候也错综多变,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大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重视中医理论系统的研究:在运用传统中医理论时, 要根据遇到疾病的特点制定新的思路, 而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东西, 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和发展。例如针对目前病因病机的认识缺乏突破性的问题,应当对当前在心血管领域有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理论, 如心脏络病学说、心脏热毒学说,并可将其进一步准确和规范;,并进一步证实心功能的实质、进行心气虚、心阴虚等客观化的研究; 针对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的情况,找出高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常见病的了常见的证候, 制定出证候标准、疗效标准等等。其次,进一步深入中医药优势领域的研究:对心脏小血管病变、心肌病变、血管内皮损伤的保护; 稳定动脉硬化斑块、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脂; 改善慢性心功能不全、增强免疫机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等方面等优势病种的研究。最后,推进方药及剂型的研究:第一,加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专方研究;第二,加强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方面;第三,加强剂型改革研究;第四,由于目前日渐凸显的中药安全性问题,也需加强药物安全性研究。总之,中医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自身特色和明确的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该从临床实践入手,不断地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