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法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汤剂的煎煮方法应予以足够重视。我国历代医药家都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法,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名医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究,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
煎药器具的选择历代医药学家对煎药的器具均有论述。如梁代陶弘景说:‘温汤勿用铁器。’明代李时珍说:‘煎药并忌用铜铁器,宜银器瓦罐。’古人强调用陶器煎药,是因陶器与药物所含各种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加上砂锅传热均匀、缓和、价格低廉,因而自古沿用至今。玻璃和搪瓷制器亦可选用,但不宜采用铜铁器煎药。
煎药时用水量
药材的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异。质重坚硬的矿石贝壳类用水量少;根茎类,尤其是全草、花、叶类质地轻松的药物用水量要多。煎煮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的多少也影响需加入的水量。一般将饮片置煎药锅内,加水至超过药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加水至超过药面1~2cm为度。浸泡的时间一般20―60分钟,水温较高、质地较疏松的全草、花、叶药材时间短;水温低、质地较坚实的根茎、果实、种子类药材浸泡时间须长一些。
由于植物药大多是干燥品,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或温水浸泡。其目的是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利于有效成风溶解、向外渗透扩散。
煎药的火候
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为“火候”,包括“文火”和“武火”。前者温度较低,水分蒸发缓慢;后者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煎药时,一般“先武后文”,即在沸前宜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以保持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利于煎出药物成分,为了减少一些成分损失,应加盖锅盖。
煎药的时间和次数
煎药时间的长短,一般与火力的强弱、饮片的质地、汤剂的治疗作用等因素有关。一般药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可减少5-10分钟;滋补药可增加5-10分钟。全草、花叶较多的煎煮时间宜短,根茎、果实种子较多的煎煮时间宜长,金石、介壳煎煮时间宜更长。
汤剂的煎煮次数,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煮为佳,一般需煎煮2―3次。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汤剂多是复方,每种药物各有特点,为了减少药物成分的损失、破坏,减轻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浸出成分含量,确保汤剂的疗效,对一些药物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主要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等,请遵医嘱。
煎煮好后混匀
每次煎好后,宜趁热倒出。并且将各次混匀,再分次服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