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篇。即保养生命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欲度百岁,必谈养生,养生应该从胚胎――零岁开始,直至寿终正寝为止。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养生重点
孕前-婴幼期:《类经》:“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告诫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儿胎时,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腑骨节未“全”,禀质未定,倘若孕妇衣食住行合乎卫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均适寒温,不妄作劳,动静合宜,调养有方,保证身心健康,胎儿就能“逐物变化”,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养、胎教就有着积极的作用。出生之后,婴幼儿的养生全靠父母调养,若调养有方,婴幼儿身心发育自能康泰。
青少年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提出“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张景岳主张小儿多要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
中年期:人到中年,多事之秋,养生更应注意,这样可延长中年期,推迟衰老的到来。保全真元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的成年时期是一生中的兴旺阶段,据此特点,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正思想,对于抗御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张景岳更强调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通过中年的调理修整,为进入老年期做好准备。
老年期: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故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内恤外护”,旨在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保健措施。老年人生理功能日趋老化,故应性情开朗,虚怀若谷,坚持运动,生活自理,老有所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终生保养,享尽天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