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证候治疗未病
中医重视患者的“主体性”,所以中医在诊治疾病的时候,始终把患者的感觉作为诊治的主要依据,通过辨析证候就可以把握疾病的本质。
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依靠“四诊”(望、闻、问、切)所见,尽管有望而所得、切而所得,但主要的还是问而所得、闻而所得,依靠的主要是症状。
中医便可以根据身体和心里的不舒服而进行治疗。这是中医能够“治疗未病”的长处。
中医的治疗可以早期介入,而且越早治疗,疗效越好。
中医依靠形象思维,紧紧抓住症状、体征,作为治疗的依据。因为“证”者,信而有征,可以作为诊治的凭证。中医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抓住了外在的证候,也就同时抓住了内在的病机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数据说,世界上有20%的人群患有各种疾病,只有5%的人是健康的,而75%的人群属于亚临床状态,也就是“亚健康”。
“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含糊的名称,它把众多的自觉身心不适,又无法找到病理证实的人群,含糊其辞地称为“亚健康”。
严格说,这些“亚健康”的人们都离开了健康的状态,体内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化学的或者物理、生物的变化,只是这些变化细微而复杂,还没有形成“病灶”,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实证”程度。全世界每年有一千多万人死于“亚健康”、“过劳死”;几十亿人身心不适,甚至是痛苦不堪。
中医把追求的目标指向“未病”,当人的健康状态发生了偏移,还未构成明显的疾病状态时就必须治疗,故认为高明的医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才是“上工”的本事。
因为病越轻浅,越容易获得疗效,越容易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所以中医善于观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推崇“见微知著”,重视细微证候的捕捉,而且追求动态的“随证治之”。
主张要根据证候的变化“辨证论治”,药随证转的“治病活法”。
中医治疗疾病并不限于药物,更不是只有服汤药一种方法。导引、针灸、按摩、心理开导、饮食调节、外用都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治病的方法十分丰富,绝不是仅仅依靠对抗、切除与改造。
中医所用的药物古人称其为“毒药”,中医依靠丰富的理论与应用经验,可以化毒为药,变废为宝;如果背弃了中医理论,就有可能变药为毒,化宝为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