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创新博士”菅凤增
2011-03-13 10:29:40 来源:光明网
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副主席、意大利罗马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坎托莱先生,每每提起他的一名中国门生,总是赞不绝口,称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国际神经外科领域“一颗明亮的新星”。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脊柱神经外科专家菅凤增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菅凤增
菅凤增1990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同年至北京医院神经外科工作。1997年,他被派往意大利深造,随同坎托莱教授从事脊柱及颅底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参与完成了“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动脉瘤、颅底肿瘤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大科研项目,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神经外科专家文凭(临床医学博士),成为首位在欧洲获此学位的中国大陆学者。
2004年回国后,菅凤增应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邀请,加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与李萌教授合作完成了国内首例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手术。2005年,他在凌锋教授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赛米(Samii)教授指导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脊柱神经外科专业。几年来,菅凤增博士跻身于脊柱神经外科这一重要医学领域的学术前沿,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成果,其首创或率先实行的几项医疗技术在国际或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
菅凤增博士首创了“单纯后路复位矫形及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技术,即颅颈交界区脱位的手术治疗新技术。
颅底凹陷及环枢椎脱位是指枕骨和第1~2颈椎部位的先天性骨性畸形而导致延髓、高位颈髓受压。患者常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骤停。传统治疗须经前后两次手术:先是前路经口腔齿状突切除或齿状突松解,再进行后路环枢椎内固定。手术过程中极易引起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出,死亡率高。前路手术还会造成咽后壁水肿,堵塞呼吸道,往往需切开气管,患者一周内不能经口腔进食。因此,该项手术风险高,费时多,患者痛苦大,费用高。
菅凤增博士经过多年深入细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创了简单、有效、快速、安全的“单纯后路”新技术,从患者颈后方一气呵成地完成“复位、减压、固定”。手术时间只需2~3个小时(而传统手术需10多个小时)。术后次日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手术费用也从原来的10~12万元减少到3~4万元。截至目前,他已为127名患者实施了该项手术,取得了奇迹般的治疗效果。
菅凤增博士此项技术研究报告在世界神经外科最权威的杂志《Neurosurgery》上被刊出,立即在国内外业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和重视。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主席赛米(Samii)教授称其是“治疗理念与技术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学会主席本泽尔(Benzal)教授发表评论:这一技术有非常重要价值。它避免了经口腔手术。希望治疗这一疾病的医生掌握菅凤增报告的技术。菅凤增博士还协助北京、浙江、山西、新疆、重庆、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著名医院开展运用这一技术,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断地开创学科先河
菅凤增博士在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颈椎病、腰椎病以及脊髓肿瘤方面,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疗奇迹。
2008年,菅凤增博士在国内最早报告了显微镜下“前外侧入路椎间孔扩大术治疗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一项既不需要传统的内固定、又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非融合手术技术,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
同年,菅凤增博士又率先在国内报告了显微镜下“一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技术”,它同样是不需要腰椎内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动功能的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传统手术方式是切除椎板,解除骨质压迫,但同时会破坏肌肉、韧带,以至对腰椎的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故需固定腰椎。而菅凤增博士发明的新方法,只通过很小的手术切口,在显微镜下对一小部分骨质实施切除,即可达到同样的椎管减压效果。其手术创伤较传统技术大为减小,对脊柱的稳定性几乎无影响,因此无需螺钉内固定,手术后腰椎的活动可以完全保留,是典型的“功能性手术”。患者在术后5天即可出院,治疗费用由8万多元降至3万元。
2009年7月,菅凤增博士又创造了一个国内首例:利用“显微镜联合内窥镜技术”切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当时这位55岁患者的颈椎、胸椎、腰椎黄韧带增生钙化,伴颈椎、胸椎多处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脱出,已不能站立。磁共振检查显示,患者脊髓已被压成了纸样薄片。若采用传统手术方式,从前侧切除椎间盘,手术创面会很大,难度和风险极高。于是,菅凤增博士大胆提出了利用显微镜及内窥镜结合、单纯后路手术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法对医术要求非常高,操作中的微小失误都可能造成患者双下肢截瘫或大小便失禁。菅凤增博士做了大量术前准备,并对一些手术器械做了改进。手术中,他在内窥镜下将压迫脊髓的椎间盘及骨化的后纵韧带全部切除,毫厘不差。为防止术后可能造成的脊柱不稳,又使用内窥镜进行了椎弓根及钛棒的内固定。术后第一天,患者双下肢活动功能即有恢复,一周后就能下床活动了。
现在,菅凤增博士所在的脊柱神经外科治疗中心,每年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脊柱脊髓疾病近400例。为推动我国显微外科技术在脊柱领域的发展,他还成功主持举办了五届“颈椎疾病专题研讨会”及“颈椎显微外科技术学习班”。
“德艺双馨的好华佗”
如今,43岁的菅凤增博士在国内外业界已是颇有影响的专家,2008年,他曾荣获“王忠诚青年神经外科医学奖”。但他从不以专家自居,依然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对技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次手术前,他都是做缜密准备,仔细研究方案,确保万无一失。在治疗过程中,他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耐心细致地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及手术治疗方案;对病人一视同仁,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及经济条件。他带给病人的是安全感和信赖感。每年他都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患者称赞他是“德艺双馨的好华佗”。
菅凤增博士现担任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脊柱脊髓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脊髓损伤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亚太地区颈椎学会国际执委、亚洲神经脊柱外科学会国际执委等重要职务;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以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及审稿专家。他还积极推动神经脊柱外科技术在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及台湾等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