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腺性膀胱炎是1887年由VonLimberk首次报告以后泌尿外科领域关注最多的癌前病变。随着内窥镜与组织活检技术的普及,腺性膀胱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病。病理演化有移行上皮化生学说和胚胎组织残留学说。因为腺性膀胱炎具有太多的癌性转归特点,目前治疗主流思维还是坚持腔镜手术主动干预,并且术后采用化疗药物灌注膀胱,对腺性膀胱炎能起到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良好的选择手术方式,也是治疗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点。
腺性膀胱炎是1887年由VonLimberk[1]首次报告以后泌尿外科领域关注最多的癌前病变。随着内窥镜与组织活检技术的普及,腺性膀胱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因为腺性膀胱炎具有太多的癌性转归特点,良好的选择手术方式,也是治疗特别需要注意的要点。
1、临床症状与表现
1.1临床诊断
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是与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相联系的,腺性膀胱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还是膀胱刺激征和血尿,9.7%可出现排尿困难[2],出现下尿路梗阻症状很少。临床初步检查,主要是尿常规,很重要的一点是尿常规中RBC阳性,WBC未见或极少,尿培养阴性。确诊性的深入检查,是膀胱镜活检、B超尿流动力学、尿流率检查。其中,活检范围、深度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指标。并不能仅仅依据膀胱镜可见的新生物,因为腺性膀胱炎是多中心并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大量以突变基因可能存在于粘膜下还未形成新生物。多点取活检是重要原则。
1.2鉴别诊断腺性膀胱炎
早期诊断困难,主要原因是腺性膀胱炎临床症状与前列腺炎、膀胱移行上皮癌极其相似,部分形成包块,并且形态学与膀胱癌无法分辨(如图)。但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出现较早。膀胱癌有以下临床特点与腺性膀胱炎鉴别:
(1)血尿伴下腹包块。
(2)膀胱镜见肿瘤基底宽广,坚硬,表面有坏死物或溃疡。
(3)血尿伴明显的膀胱刺激症状,膀胱壁弥漫增厚,膀胱镜无明显肿块,可见广泛糜烂、出血者。
(4)B超及CT仅发现膀胱壁增厚。顶部及前壁浸润性膀胱肿瘤。
(5)长期膀胱结石者。与前列腺炎同时存在时,应当区分对待治疗,因为腺性膀胱炎和前列腺炎是完全不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
2、病理性组胚演变
2.1病因学
2.1.1移行上皮化生学说
认为在结石、慢性炎症、梗阻等情况下,粘膜上皮首先形成上皮芽,逐渐发展成移行上皮巢,即Brunn\"s巢,Brunn\"s巢突入基底膜,其中心细胞退化形成囊与空洞,即为囊腺性膀胱炎。囊壁表层细胞再形成柱状上皮、腺性细胞并分泌,即形成腺性膀胱炎。由于变化是一系列连续的过程,在病灶可见不同各阶段的表现共存,所以亦称囊腺性膀胱炎和腺性膀胱炎。
2.1.2胚胎组织残留学说
胚胎腺残余中肾管吸收不全,致腺体残留,好发三角区,膀胱内残留的巢状小肠上皮病变,可发生在膀胱任何部位。脐尿管残留病变源于脐尿管索,可能与脐尿管上皮增生及内覆移行上皮腺性化生有关[3],常发生于膀胱顶部及前壁,肿瘤浸润到膀胱深层、脐、Retzius间隙及前腹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中胚层对内皮细胞的趋化、聚集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形成管状结构,然而管状结构的不能保持稳定性,吸引周边细胞等血管周围细胞包围、支持内皮细胞,促进血管重塑、成熟,但维持血管的完整性和调节血管功能失控时,内皮细胞的积聚以促进血管损伤后的再内皮化不能完成,形成空巢,进而形成腺性膀胱炎的后续病理过程,此学说解释合理,理论可行,但缺乏试验依据,因此并未被广泛接受。
2.1.3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学说
国内有人用大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灌注小鼠,切片后发现移行细胞粘膜下有空巢,提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学说,但是令人质疑的是炎性反应体现在病理切片上的极为复杂的巨大丰富表现[4],又怎能说明是诱发了腺性膀胱炎后而形成的空巢,而不是炎性反应自身产生的空巢,试验数据并没有提供全过程的小鼠不同时期病理演化切片,也没有与腺性膀胱炎的空巢对照实验设计,因此,目前还没有太多人去接受这一理论。
2.2病理表现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但有恶变的倾向。Meliow等人[5]观察到在移行细胞癌的周围组织中能发现腺性膀胱炎的存在,且多中心的膀胱癌之间亦发现腺性膀胱炎共存。有人也观察到部分腺性膀胱炎最后转变为膀胱腺癌和移行细胞癌。近来,更有学者[6]研究P53蛋白及ras基因中的P21蛋白的表达来了解腺性膀胱炎的恶性倾向,并指出腺性膀胱炎恶变为癌是存在的。多数人赞同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所以,我们认为在治疗肉眼已病变的组织的同时,亦要积极处理潜在的病变组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