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是指由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导致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认知功能损害。血管性痴呆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临床痴呆综合征以及作为痴呆病因的脑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VaD的概念提出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但至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了,其诊断标准仍不十分理想。目前应用较广的NINDS-AIREN标准比DSM-IV、加州ADDTC标准更为严格。而且,现有的VaD诊断标准对亚型的区分是不足的,仅NINDS-AIREN标准将血管性痴呆粗分为皮质型、丘脑型和Binswanger病。
采用何种诊断标准是多年来血管性痴呆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最为突出的分歧和争议。一般而言,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在3-6%之间,但文献报道则为0-20%不等。现仍无法确定,不同国家血管性痴呆流行病学数据的差异究竟是源于人种、地理、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还是由于诊断标准和方法学的不同而造成的(ref 6)。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困难是血管性病变与认知损害的因果关系确定。这其中的难点又在于血管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的鉴别。过去人们往往用简单的两分法将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割裂开来。然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血管性因素和退行性变这两种病理改变是平行发展且相互影响的。而且,较之以往重要的大血管关键部位梗死相比,小血管病的重要性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过去,AD和VaD的鉴别主要依靠血管性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特征(例如:急性起病,阶梯样进展、情感失控等)。(ref 5)然而,现今的观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血管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是处在一个病谱的两端。一端是“纯AD”,完全由退行性病变致病,另一端是“纯VaD”,完全由血管性病变致病。实际上,更多的痴呆或认知损害患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既有退行性病理改变,也受到血管因素的影响,二者密不可分。
很难人为设定一条清晰的界线将其划分开来。研究还表明脑血管病变与AD样退行性变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存在退行性变和血管病的患者认知损害更为严重。流调显示,AD与VaD存在共同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而这些血管因素不仅与退行性变共同导致了认知功能损害,还通过炎性、感染、氧化应激等多条通路参与了痴呆的病理致病过程。反之亦然,这就使得血管性认知损害的范畴进一步扩大。
正因为如此,目前对于痴呆亚型的划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一直众说纷纭,导致VaD在痴呆中构成比的报道也是高低悬殊,从0-85%不等(ref1)。笔者认为,人们应摒弃传统简单的“二分法”,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临床医师应当将患者置于这个病谱之中,考虑患者的某些症状可能系退行性病变所致,而某些表现则可能归因于血管性因素,这种综合的临床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每个病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ref 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