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门直肠解剖:
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全长12-15厘米,直肠膀胱陷窝,女性为直肠子宫陷窝。
直肠柱:直肠下端与肛管相连处,10个左右。
肛瓣:相邻直肠柱之间半月形的皱袋。
肛窦(肛隐窝):肛瓣与直肠壁之间的,开口向上漏斗状间隙。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锯齿状边缘。齿线上下解剖的比较。
二、肛门直肠检查方法:
1、体位:
膝胸位:此体位使肛管下垂,肛门部位暴露清楚,加以内脏上移,盆腔空虚,检查方便易于成功,为最常用体位。
左侧俯卧位:此体位适于身体虚弱或同时作简单治疗者。
截石位:暴露清楚,可同时作双合诊,此体位也是作直肠肛门手术的常用体位。蹲位:适用于检查内痔,脱肛或直肠息肉等,此体位直肠肛管受压最大,可见内痔和脱肛的最严重情况。
弯腰扶椅位:暴露较差,但是方便省时,适用于人群健康普查。
2、视诊:
有无血迹,脓液,粪便,黏液,瘘管口,肿块,湿疹,溃疡,瘢痕,肛门紧缩还是松弛,有无外痔,脱垂的内痔或直肠黏膜,有无蛲虫,肛裂,前哨痔,让病人向肛门方向用力,观察有无内痔,息肉或肛门直肠脱垂等。
3、直肠指诊:
简单但是及其重要。
4、肛门镜检查:
先全部进入肛门,然后缓慢退出,观察,按时钟记录,全面观察不要遗漏。
检查禁忌症:肛门狭窄,妇女月经期,肛裂或局部炎症疼痛明显时。
5、乙状结肠镜检查:
是诊断直肠上段和乙状结肠下段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对:原因不明得便血,黏液便,慢性腹泻,里急后重,粪便变细等临床表现,均应考虑乙状结肠镜检查。
方法:检查前一日给无渣饮食及缓泻剂,术前灌肠。先行肛门指诊,进镜约15厘米,肠腔变小并有螺旋形黏膜皱襞,即为乙状结肠。可以同时取活检,但是不要取溃疡中心或肿瘤溃烂部分,以免引起穿孔。
并发症:出血,穿孔。
6、X-线钡剂灌肠检查:
充盈缺损或黏膜破坏。
7、排粪检查:
适于长期便秘者,测定肛门括约肌和肛管直肠形态功能及动力学的方法。
8、CT检查:
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提供肿瘤与周围盆腔脏器的关系及肿瘤侵犯的范围,进行直肠癌的分期。
9、MRI:
进行直肠术前检查或术后复查。
10、直肠腔内超声扫描:
直肠癌术前分期及术后复查。
三、痔
定义:直肠下端,肛缘静脉丛曲张所形成的软性静脉团块,20-40岁多见。
(一)病因:
1、解剖因素:直肠肛管位于躯干下部,门静脉系统无静脉瓣,痔内静脉丛压力增高。
2、腹内压增高:妊娠,排尿困难,便秘等。
3、直肠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
4、先天缺陷或外伤。
(二)临床表现:
内痔、外痔、混合痔。
1、出血:与粪便不相混合,或排便时滴血。
2、脱出:多呈环行。
3、疼痛:感染、糜烂、血栓形成或嵌顿时疼痛明显。
4、瘙痒:合并湿疹。
内痔:直肠上静脉丛曲张。
I期:排便时出血,无疼痛,无脱出,好发于肛管左侧、右前、右后三处。
II期:排便用力时脱出,可自行还纳,便血明显。
III期:排便咳嗽、用力、行走、蹲位时均可脱出,不能自行还纳,必须用手托回,容易嵌顿坏死。
IV期:内痔持续脱出,不能还纳,痔块表面覆以皮肤,多发生于老年人。
外痔:位于齿线下方,由痔下静脉丛曲张形成,表面覆以皮肤,不能推入直肠内。易形成血栓性外痔,有外痔皮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