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小管断裂伤是眼外伤中较常见的疾病,如不及时正确处理,愈合后会出现眼睑畸形和泪溢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8年间因泪小管断裂伤住院的完整病例32例,我们采用显微镜下泪小管吻合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计32例,其中男性25例,占78%,
女性7例,占22%;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3岁;右眼19只,左眼13只。
1.2受伤时间
最短时间为30分钟,最长时间为2星期。
1.3致伤原因
车祸伤14例,拳击及脚踢伤8例,钝物击伤5例,玻璃及其他锐器切割伤3例,跌落伤2例。
1.4伤口情况
下泪小管断裂28例,断端距下泪点5mm以内者为18例,5mm~9mm者为10例。上泪小管断裂4例,断端距上泪点5mm以内者为2例,5mm~9mm者为2例。
1.5手术方法
常规术区清创消毒,铺无菌巾,暴露手术野。小儿用氯氨酮全麻,其余均采用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法,麻醉药品为2%利多卡因2~5ml+0.1%肾上腺素0.01~0.02ml。视野暴露差者,鼻侧断端缝牵引缝线,清洗创面,扩大泪小点,将麻醉用硬膜外管(带金属丝)插入外侧泪小管断端,根据外伤断裂口到泪小点的距离,大体判断鼻侧泪小管断裂的位置。
在显微镜下寻找鼻侧断裂口,大部分鼻侧断裂口都能在直视下寻见,不能寻见者可自上或者下泪小管注入生理盐水,观察部分盐水反流的大体位置,寻见后硬膜外麻醉导管插入鼻侧端,经泪囊、鼻泪管到下鼻道,拔除金属丝向硬膜外麻醉导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插入是否正确。以9-0无创伤缝线吻合泪小管及少许周围组织3针,分层缝合睑板及眼轮匝肌,皮肤对位缝合稍拉紧,导管留置于泪道中。
本组32例,30眼泪小管鼻侧端找见,寻见率为93.8%,未找到2眼行泪囊切开逆行插管法成功。术后处理:术后常规抗炎治疗,结膜囊内抗生素眼药点眼,纱布覆盖伤眼一天后即可暴露,塑料管固定于眼睑皮肤。因暴露后创口干燥,易结痂,促进愈合。术后每天换药注意清除内眦部分泌物,拆线时间根据创口愈合情况,术后7-10天不等。术后两月拔除塑料管,行泪道冲洗,通畅即为愈合。
2、结果
32例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管支撑物行泪小管吻合术病人,术后追踪观察3个月至6年,治疗效果评价分为:
1、治愈:拔管后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眼睑无畸形,泪小管复位良好;
2、好转:拔管后轻度溢泪,泪道冲洗通而不畅,泪小管狭窄有一定阻力,泪液虹吸作用减弱;
3、未愈:拔管后仍溢泪,泪道冲洗不通畅,眼睑畸形。32例患者冲洗泪道通畅者29例,好转者3例,经行泪道激光治疗后治愈。
3、讨论
眼外伤病人中眼睑裂伤伴泪小管断裂伤占相当比例,且男女差别较大。下泪小管断裂伴下眼睑裂伤居多,可能与解剖因素,外伤时鼻根部的抵抗作用及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作用到眼部的力量向外下方有关。泪小管吻合术关键之一是寻找泪小管鼻侧端。由于泪小管管腔细,鼻侧断端易陷入组织中,肉眼直视下不易发现。
我们采用显微镜下直视寻找,显微镜具有照明强度大,视线集中,放大倍率高,焦点易调整,操作方便等优点,易于找到陷入组织中的泪小管断端。
具体方法:
1、按下泪管解剖走向,断裂的内侧断端沿泪阜下缘朝向内眦韧带下方,与泪囊相通。若断裂端离泪小点3~5mm,则在泪阜下缘1~2mm处可找到内侧断端;显微镜下可见断端呈白色或者粉红色环状,稍内陷。泪阜下缘及内眦韧带应成为重要参考标志。
2、断端位置深的应充分暴露,鼻侧端缝两根牵引线,断端口多数位于泪阜区附近的侧壁上。局部浸润麻醉后组织肿胀,可造成断端退缩现象,增加了寻找的难度。泪管支撑物使用麻醉用硬膜外管,该管粗细,硬度适中,柔韧性能适应泪道的生理弯曲,长期存留体内不会引起毒性、刺激作用,管壁光滑,便于断端吻合,避免管壁内卷粘连[1]。
有人认为泪小管直接缝合会对泪小管壁产生一定的损伤,术后瘢痕明显,影响泪小管再通,并认为仅缝合泪小管周围的环行组织,可以取得同样的疗效。术后2月拔管,此时泪小管断端已愈合,泪管内壁变光滑,拔管后治愈率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