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步骤】
1、体位:取平卧位,患侧向上。
2、常规消毒、包头、铺巾。
3、麻醉: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作耳颞、迷走、耳大神经阻滞麻醉,耳后乳突区皮下浸润麻醉;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作外耳道四壁皮下浸润麻醉。
4、做切口,分离皮肤、骨膜,暴露骨质:于耳廓软骨与外耳道软骨之间的凹下浅沟处,下自6点处开始沿后壁作切口向上至12点处,沿耳轮脚向上延长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骨膜。分离骨膜暴露乳突皮质,上至颞肌下缘,下至乳突尖,前至颧突根部,后距外耳道后壁约2cm,置乳突牵开器,暴露乳突标志,剥离外耳道后壁和上壁的皮肤和骨膜,直到鼓环为止。
5、去除骨质,进入鼓窦及鼓室。
A、筛区进路:自外耳道后上棘后方(筛区)处开始凿开骨质进入鼓窦,扩大鼓窦口,经鼓窦入口凿除上鼓室外侧壁骨质进入上鼓室,暴露病变。
B、皮质下入路:在外耳道后上棘的内方约5mm处,即外耳道后壁和上壁的交角处向内后凿开进入鼓窦,扩大鼓窦口,经鼓窦入口凿除上鼓室外侧壁骨质进入上鼓室,暴露病变。
C、上鼓室进路:将外耳道皮肤和骨膜剥离到相当于上鼓室外侧壁处,用钝头弯探针紧靠鼓切迹下方探入上鼓室,凿除上鼓室外侧壁骨质,使上鼓室完全开放。在探针探查下,经鼓窦入口凿开鼓窦,完全敞开鼓窦,暴露病变。
6、凿开鼓窦外侧乳突皮质及气房。
7、清除乳突、鼓窦内的病变。
8、断骨桥:乳突、鼓窦内的病变清除后,即可看清鼓窦入口,凿断骨桥。(向前需直达上鼓室外侧壁前缘,即完全开放显露上鼓室,不留隐窝;向后到鼓窦入口水平,鼓窦入口底部外侧不得留有隆起的骨质,向下不得低于鼓窦入口的底部,因其底有面神经和水平半规管)
9、处理鼓室:骨桥去除后即可清楚的看到鼓室,清除鼓室内的病变。
10、削低外耳道后壁及面神经嵴。(内侧段不能低于水平半规管及砧骨窝,外耳道后壁外端可削至与外耳道下壁平行,如遇骨内小动脉出血,表示已接近面神经管,因面神经管的外侧骨壁内常有一小动脉与面神经平行)
11、切开外耳道皮,形成皮瓣:冲洗术腔,彻底止血后,将外耳道皮瓣从前上方剪断,修剪去其皮下组织,切除外耳道软骨,然后向后下方翻转,铺盖于乳突腔内。
12、填塞术腔,缝合切口:将剪成段的碘仿纱条10根填入术腔,缝合切口,耳部敷料绷带加压包扎。
【手术意外】
1、致命性大出血:因解剖异常或术中损伤,如乙状窦、乳突导血管、颈内动脉、颈静脉球损伤致致命性大出血。
2、术中、术后面神经瘫痪:即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伸舌偏向健侧,鼓鳃漏气,口角漏液等现象。
3、术后不干耳、耳内长期流脓。
4、术后听力下降,甚至全聋。
5、术后永久性眩晕。
6、脑脊液漏:即鼓室盖、鼓窦盖、硬脑膜损伤致脑脊液漏,甚至脑膜疝形成。
7、颅内感染,脑膜脑膨出。
8、化脓性耳廓软骨膜炎形成、耳廓畸形。
9、迷路炎形成。
10、切口并发症:出血、感染、血肿、浆液肿、裂开、不愈合或愈合延迟,瘘管及窦道形成;局部皮肤瘢痕或畸形,切口周围皮肤麻木。
11、术后需长期换药。
12、中止手术。
13、术中为完全清除病变,必要时剪断鼓索神经或摘除部分或全部听骨。
14、术后味觉下降。
15、术后原有疾病加重。
16、术中、术后出现罕见并发症。
17、送病理,病理为其它。
18、复发。
19、术后感染。
相关文章